福州四日(8):林则徐祠堂


福州四日(8):林则徐祠堂

20161224日。

午饭后,阿龙带领我们去参观三坊七巷。

三天之内,这是我第三次去三坊七巷。不过,前面两次,只是走马观花。福州也是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尤其是近代以来,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比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等。我国现代经济学的泰斗陈岱孙,也是福州人。既有名人,就有名居。我们之前,只去过与严复有关的“严校长的故事”。这一次,阿龙为我们请了导游,可以好好参观,深入了解了。三坊七巷中,藏着一个个深宅大院。作为旅游景点对外开放的,都是保存或者修复的比较好的,比较有特色或者比较有影响的建筑。我们先参观了林觉民冰心故居、严复故居、小黄楼、水榭戏台等几处。严复应该是近代福州最有影响的思想家了。我们前天在三坊七巷参观过“严校长的故事”,早上在马尾船政学堂又一再领略过他的业绩,在严复故居又一次了解他的一生。我对严复是心存敬畏的。在那个时代,他是最早觉醒的人。最早了解到中国的落后挨打根源在于思想文化,于是他毕生致力于文化和教育。他翻译的《原富》虽然半文不白阅读不便,但那是那个时代的文化决定的。而且,“原富”二字,已经非常精炼非常贴切地体现了斯密原著标题《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含义。我们今天采用的“国富论”来自日本人的翻译,就对精神的领会而言,确实不及“原富”。对小黄楼和水榭戏台,我们都留下了深刻印象。大概因为地理条件的限制,福州的这些古代民居都不是那么张扬和大气,而是尽显精致和巧妙。就这一点来讲,有点苏州园林的意味。当然,福州人可能会更实际更本分一些,所以他们的精致不会像苏州园林那样夸张。在导游讲解下参观,与自己一人浮皮潦草的走马观花当然很不一样,至少对于建筑格局和营造风格,对于风俗习惯和文化内涵,会有更多的了解。我们的时代已经越来越表面化和形式化,我们的知识已经越来越碎片化和感官化了。实在来讲,我们已经越来越失去了文化。古代建筑中,还存留着我们历史和文化中的很多东西。在我们还能认识它们的时候,它们就是活的,在我们失去对它们的兴趣,失去对他们的认识之后,他们就真的死了。即使那些图片,那些历史文献还存留着,但当我们失去对他们的感知的时候,它们实际上已经不在了。这样想着有些悲哀。一是悲哀于自己的无知,二是悲哀于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命运。其实在我们的时代还不算是最悲哀的,我们至少还对传统文化有一些兴趣,我们还会为它们的逝去而惶惑和悲哀。

我们最后参观的是林则徐祠堂。林则徐应该是福州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伟人,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林则徐祠堂也是福州最大的纪念馆。其实我头天还来过的,只是走了一圈。这次在导游讲解之下,可以慢慢品味历史,细细思考一些问题。林则徐所处的时代,应该是中华民族最苦难深重的时代。对于一个思想家来讲,这种民族的苦难不仅意味着国家的贫弱,官员的腐败,更意味着文化的衰微,纲常的沦落。贫穷就要挨打,但比挨打更可怕的是,人们并不把贫穷挨打当成耻辱。人们像蝼蚁一样的生活着,活着成为活着的目标,哪怕没有尊严和自由,没有希望和前途。作为一个觉醒者,此情此景会让人悲哀,让人泄气。林则徐的大无畏,不仅在于敢于抵抗列强,敢于清理腐败,还在于他对唤醒这个沉睡的民族抱有希望。他并没有沉溺于幻想中,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随波逐流,在他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种境遇中,他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并坚定自己的使命。看林则徐的事迹,我真的感受到中华脊梁的存在。

走出林则徐祠堂,天已经全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