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四日(7):马尾船政博物馆


福州四日(7):马尾船政博物馆

20161224日。

从鼓山下来,前往参观马尾船政博物馆。

博物馆就建筑在原来马尾造船厂一侧,依山而建,一共有五层,主要展示的是福州船政局的历史和成就。阿金专门为我们请了导游,我们以“领导”的身份进入游程。尾随导游讲解的,还有一大群游客。因为我们是“领导”,得到特殊的照顾,总站在最前面,其他游客保持一定距离。导游的眼神总是征询式的,在我们拍照的时候还会停下来。一时间,我的虚荣心稍稍萌发了。这种虚荣心一萌发,我就想到了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讨论的“真的体面”和“看起来体面”,立刻有了脸红的感觉。我的这种心理机制,应该就是斯密所谓的“内心的旁观者”。

对从小接受的那种爱国主义教育,我早就已经反胃了。总是那千篇一律的东西,先是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顽强和勇敢,然后就是屈辱和磨难,抗争和牺牲。很多矛盾的观念,很多自欺欺人的胡诌。没有深刻的反思,没有严肃的探究,先是自我满足,然后就是自怨自艾,再后就是谴责列强。总是这样循环,就总是没有进步。比如讲马尾造船厂,又是洋务运动的先锋,又是近代工业的始祖,还是近代教育的开始,还是中国造船和飞机制造的源头,鼓吹了一大通之后,为什么不反思一下为什么马尾海战一败涂地。又讲了一大通马尾船政学堂的学生在甲午海战中的英勇,说“一校一级支撑了一个国家”,为什么不深入反思为什么甲午海战又是一败涂地。说实在话,在近代中国发展的进程中,在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马尾船政学堂首开先河的贡献居功至伟,那些“先锋”、“始祖”、“源头”的评价一点都不过分。但是,我们总是自我陶醉于这些东西,就看不到我们自己的问题所在。

马尾船政学堂确实带来一些先进的东西,但这些先进的东西不是技术,不是铁甲船,也不是飞机和大炮,而是思想和文化,是精神和气质。甲午战争中,清朝的陆军纯粹就是乌合之众,酒囊饭袋。唯一有战斗力的,就是海军。原因不在于其武器先进,而在于其有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这种斗志和精神,在很大意义上与国家意识关系不大,而更多与个人尊严有关,与作为人的价值实现的追求有关。海军将士的这种斗志和精神,其实来自他们向西方学习科学和技术的过程中所接受的思想和文化。在一个泱泱大国,具备现代精神和气质的人士微乎其微,就像投入太平洋的一瓶墨水,它什么颜色都改变不了。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仅仅是歌功颂德,更不能是粉饰太平。真正爱一个国家,就要真正关心她,努力建设她。在和平的时代,就应该有危机意识;要反思自己的失败,总结失败的教训。比如,甲午海战中,中国海军一败涂地。不是输在武器上,而是输在制度和文化上。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导致甲午失败的那些问题,我们今天解决吗?如果尚未解决,而我们又习惯于闭目塞听的话,再有一战,何以取胜?我们现在形成一种很坏的风气,但凡讲爱国主义,就不能说国家的坏话,而只能歌功颂德,粉饰太平;说实在话,这不是爱国主义,而是误国主义。这类信誓旦旦的爱国主义者,一旦有事,必是最早的跑路者和带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