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态势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城镇化整体进入“减速期”

 

 

 

 


    根据国家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城镇常住人口为7491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805万人;乡村常住人口61866万人,减少1095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1.04个百分点。54.77%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与我国相近的发展中国家60%的平均水平,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从2005-2020年我国城镇化率走势看,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保持了年均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2010年更出现了1.61个百分点的高增长率。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目标,从2014年到2020年,我国预期人口城镇化率为60%,年均增长率也仅为0.87个百分点。一般认为,城镇化率每提高1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百分点,以此计算,未来我国城镇化对经济拉动的贡献也将在1个百分点以上。

但从整体走势看,我国城镇化率提升速度正趋于减缓。尽管2014年提高1.04个百分点,但这也是近十年来增速最低的一年,说明我国城镇化正进入一个发展瓶颈期。从2014年到2020年,年均增长率0.87个百分点也会比20141.04个百分点下降0.17个百分点,我国城镇化提升速度正逐渐趋缓。

从城镇化指标看,50%是一个标志性的转折点,即在30%50%区间是加速时期,50%70%是减速时期,2011年中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50%,这意味着以城镇化率作为衡量标准,中国总体上已进入城镇化率的减速区,未来中国城镇化率平均提高幅度预计将保持在0.81个百分点,每年新增城市人口预计将保持在1500万左右。

 

 

 

户籍城镇化将改变我国基建投资方向

 

 

 

 

 


 

2. 2.1、户籍城镇化将是我国投资转向市政公共设施

2014年,按照常住人口口径测算,我国城镇化率为54.77%,相较2005年提升11.78个百分点,年均城镇化率提升1.31个百分点。但是按照户籍人口测算,2014年我国非农人口比重仅为36.7%,低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18.07个百分点。到2020年,我国人口城镇化率预期为60%,而户籍城镇化率为45%左右。与2014年相比,6年将提高5.238.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从2014年到2020年的6年时间,我国城市常住人口成长率率、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年均将提高0.871.38个百分点,预计人口将分别增加1亿人、1.2亿人以上,基本与我国提出的“三个一亿人”的整体发展目标吻合。

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差距

 

2012

2013

2014

2020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2.57%

53.73%

54.77%

60%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35.3%

36%

36.7

45%

差距

17.27个百分点

17.73百分点

18.07个百分点

15个百分点

分析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目标和差距可以看出,2020年我国户籍城镇化率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之间的差距将缩小到15个百分点,比2014年的18.07个百分点将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由此看,未来我国户籍城镇化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但从2012-2014年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户籍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要滞后于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的提升速度,因此整体判断:1.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短期内依然将主导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进程,短期内“土地城镇化”速度将依然快于“人的城镇化”,由此带动的交通基建、房地产项目将依然占据主导。2.长期看,我国“人的城镇化”将逐渐被重视,被逐渐强化,未来我国城市建设重心将向市政公共设施、民生保障设施等方向转移。

2. 2.2、我国新型城镇化投资重在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保护

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设定的目标,我们可以看出未来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热点。从目标的两大设定方向看,基础设施投资和资源环境投资将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投资的重要方向。

从基础设施方面看,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将得到大幅提升,未来我国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将是发展一大重点。到2020年我国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也将增长8.3个百分点,普及率达到90%,说明我国城镇供水设施建设也将提速。在城市污水处理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看,我国整体建设水平较高,处理率也较高,到2020年也都将到95%的处理率,但相比较而言,我国城市垃圾处理的建设需求要大于污水处理要求,未来我国垃圾处理厂建设将是一大重点。此外,信息化建设也是我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我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一大亮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具体目标分析

指标

2012

2020

总增长率

年增长

基础设施

   

 

 

百万以上人口城市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

45(2011年数据)

60

15

1.67

城镇公共供水普及率(%)

81.7

90

8.3

1.04

城市污水处理率(%)

87.3

95

7.7

0.96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84.8

95

10.2

1.28

城市家庭宽带接入能力(Mbps)

4

≥50

 

 

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

72.5

100

27.5

3.44

资源环境

   

 

 

人均城市建设用地(平方米)

110.62013年数据)

≤100

 

 

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

2

50

48

6

城市建成区绿化率(%)

35.7

38.9

3.2

0.4

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比例(%)

40.9

60

19.1

2.39

从资源环境方面的投资看,我国城镇化建设有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对城市集约、绿色、环保的要求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将持续提升。从近年数据看,我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正稳步提升,2013年达到1.67%,投资总额达到9516.5亿元,投资方向覆盖燃气、集中供热、排水、园林绿化、市容环境卫生、工业污染源治理等方面。其中园林绿化行业投资最高,但从增幅看,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正快速增长。

 

 

2. 2.3我国新型城镇化中城乡投资重心有所不同

根据《2013年城乡建设统计公报》,2013年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6349.8亿元,比上年增长6.89%,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66%。其中,道路桥梁、轨道交通、园林绿化投资分别占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51.1%15.0%10.1%。其次是排水、集中供热、燃气和供水等。

从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看,2013年,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完成投资3833.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道路桥梁、园林绿化、排水分别占县城市政公用设施固定资产投资的50.2%15.3%7.2%。其次是集中供热、燃气、供水等。

 

 

 

三大区域将成为“增量转移人口”的重要流入地

 

 

 

 

 

 

在我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主要往大城市聚集,导致城市空间和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病”问题突出。新型城镇化明确以“两横三纵”的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此构建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规划,对于“存量转移人口”(已经在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政府将通过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受教育权利、拓宽住房保障渠道等方式使其享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符合条件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步伐会加快。

对于“增量转移人口”(未来几年将陆续转移到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政府通过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调整产业结构等方式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镇。从“规划”来看,未来“增量转移人口”可能主要流向三个区域。一是中西部地区的重点城市群。这是未来农业转移人口流动的主要区域。新型城镇化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城镇空间布局将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同时,提出加快培育中西部地区的成渝、中原、长江中游、哈长等城市群,使之成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的重要增长极。在产业支撑方面,政府将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先向中西部转移,吸纳东部返乡和就近转移的农民工。这意味着,中西部地区的城市群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人口聚集能力进一步增强。201412月份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曾经提出要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二是东部地区城市群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规划”提出,要引导人口和产业由东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聚集。东部地区城市群周边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望共享大城市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三是部分区位优势明显或具备产业特色的中小城市。《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把加快发展中小城市作为优化城镇规模结构的主攻方向”。中小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群内部的中小城市将是今后城镇化的重要战场。我们预计,未来几年部分县城将逐步改市。那些资源环境承载强、区位优势明显、具备一定产业特色的中小城市发展将进一步加快。

总体来讲,如果“两横三纵”重点城市群的资源聚集效应能够有效发挥,新型城镇化可能呈现“三个圈层”的格局:第一圈层是“两横三纵”重点城市群内的中心城市、城乡结合部和强县强镇。这一圈层的人口聚集和综合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第二圈层是重点城市群以外的城市和城镇。城镇化背景下,这一圈层的城市数量和人口规模总体上也会进一步增加。第三圈层是城镇之外的纯农村地区,人口规模会进一步下降,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转变。

 

  

 

 

提高开发密度将是新型城镇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手段

 

 

 

 
 

近年来,我国城市空间无序开发,城市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城市病”、“鬼城”问题日益突出。新型城镇化主要通过密度较高、功能混用和公交导向的集约紧凑型开发模式来主导城市建设。也就是说,新型城镇化旨在通过提高城市建成区人口密度来优化城市发展模式。“规划”提出,到2020年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在100平米以来。国土资源部数据显示,目前城市人均建设用地达130多平方米,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

从国家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思路看,未来国家通过以下几个措施来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一是强化城市就业产业支撑。大力发展服务业,引导生产性服务业在中心城市、制造业密集区域集聚;推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二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严格规范新城新区建设、改善城乡接合部环境。特大城市中心城区部分功能将向卫星城疏散,新区设立条件将更趋严格。三是提升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这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学校、医院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将加快。

 

  

“限大放小”将影响我国城镇化发展轨迹

 

 

 

 

 

 

201411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对原有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新标准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以城区常住人口为统计口径,将城市划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本次标准确定后,全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特大城市数量急剧减少。比如根据旧的标准,到2010年时,全国有103个特大城市,但是按照新标准,特大城市才10个。其中青岛、郑州、南昌、昆明、兰州、长春等省会城市,以及像青岛、厦门等副省级城市,均不再是特大城市。如果按照现在500万人口以上到1000万之间城区人口的新特大城市标准,许多地方规划的特大城市梦想都将要破灭。比如湖南、安徽、江西、湖北、云南等,到2020年除了省会城市外,可能难以有其他特大城市。

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调整方案的发布将对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轨迹产生重大影响。首先,新方案将会刺激一部分规模较小的城市努力做大,提升城市规模等级,不过这会形成人口竞争、资源竞争和产业竞争。就像此前发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的,将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合理放开城区人口100万到300万的大城市落户限制。现实的需要以及政策规划的鼓励必将刺激一些规模较小的城市拼命做大。而许多研究也表明,人口规模在200万到500万之间的城市是最符合规模经济的,也是最有效率的。其次,特大城市的发展将会受到限制。这种趋势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也会体现得十分明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就明确指出,将严格控制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人口的规模。而中国当前许多特大城市日益严重的大城市病的事实—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也表明,国内特大城市的发展需要进行限制。

综合来看,未来中国城镇化的发展将呈现出明显的“限大放小”的特征。如果说传统城镇化以大城市为主导,自上而下从大城市向中小城镇辐射,那么新型城镇化将从大城市主导转向为中小城镇,自下而上从中小城镇对接大城市。

以山东为例,《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就明确提出,到2020 年,济南、青岛两市城区人口达到500万左右;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等14 市城区人口达到100-300万,其中淄博、烟台、济宁、临沂4 市城区人口达到200 万以上;50-100 万人的中等城市15 个;20-50 万人的小城市50 个;10-20万人的小城市35 个;5-10 万人的小城镇约50 个。

山东城镇规模结构规划

规模

个数

城镇名称

300-500

2

济南、青岛

100-300

14

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

50-100

15

莱芜、章丘、胶州、即墨、平度、滕州、莱州、青州、诸城、寿光、高密、安丘、邹城、新泰、邹平

20-50

50

济阳、莱西、桓台、广饶、莱阳、龙口、蓬莱、招远、栖霞、海阳、昌邑、临朐、昌乐、曲阜、微山、金乡、肥城、宁阳、东平、荣成、乳山、莒县、沂水、沂南、郯城、兰陵、费县、平邑、莒南、蒙阴、临沭、乐陵、禹城、宁津、临邑、齐河、夏津、临清、阳谷、莘县、茌平、高唐、冠县、惠民、单县、曹县、巨野、郓城、鄄城、东明

10-20

35

平阴、商河、沂源、高青、垦利、利津、嘉祥、汶上、泗水、鱼台、梁山、五莲、陵县、武城、平原、庆云、博兴、阳信、无棣、沾化、东阿、定陶、成武、刁镇、蓝村、南村、姜山、西岗、大王、桃村、景芝、楼德、石横、义堂、魏桥

 

 

 

 

 

海绵城市建设将带动我国城市内涵式建设

  

在国家高层高度重视下,“海绵城市”建设正被各地广泛关注。 海绵城市将是十三五规划中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海绵城市”的建设将能有效解决一些城市的内涝问题、水资源短缺问题,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增加社会效益,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迫切需求。“海绵城市”旨在建设好城市的垂直系统,让城市能自由呼吸吐纳,蓄水与排水结合,让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因此,未来我国城市建设向下延伸将成大趋势。

20154月,财政部根据竞争性评审得分,确定了2015年海绵城市建设16座试点城市:西咸新区与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按照一定3年,直辖市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的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补贴政策,仅试点城市未来三年的补贴约为(6×15×44×11×3210亿元。此外,如果采用PPP模式(公私合作)达到一定比例的,可以按上述补助基数奖励10%,则仅仅补贴总额即可达到231亿元。如果以我国财政资金110的带动比预估,未来我国海绵城市投资将有2310亿元。

目前许多城市已经开始探索积极布局海绵城市。根据北京市20154月公布的《关于加快推进河湖水系连通及水资源循环利用工作的意见》提出,北京市将打造覆盖中心城区和多个远郊区县的互连互通“三环水系”,让水循环流动起来。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实现地表水、地下水、外调水与再生水、雨洪水联合调度,解决重点河段污水直排入河及河道“脏、乱、臭”问题。《意见》特别指出,本市将构建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洪格局,开展东、西两条地下深层排蓄廊道工程研究,尽快开工建设。北京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地区的排蓄廊道将可大量收集西部山区流向中心城区的洪水,东部的排蓄廊道是为了快速收集中心城区的降雨,避免形成内涝。目前,两条地下深层排蓄廊道还处于设计阶段,位置、规模都没有确定。

未来三年,武汉市也将投入102亿元用于“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先期安排青山区选取23平方公里作为旧城改造试点区,打造“山水园林湖”的生命共同体;汉阳四新选取15平方公里作为新区建设示范区,依托现状水系构建排水、慢行交通、生态景观有机融合的多功能海绵体。

而试点城市的济南,绵城市建设的总体规范正在制定之中,相关试点工作已全面展开。根据政策安排,济南市在三年试点期间可获得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按照实施方案,济南市将大明湖—兴隆片区规划为试点片区,共39万平方公里。而根据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每年降雨量的75%要以下渗等方式存留住,也就是说雨水的流失量最多不超过25%。根据济南常年降雨量测算,济南每年需要留下55万立方米雨水才能达到海绵城市的建设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水利、城建、园林等多个部门。其中,园林部门每年要通过公园景区、城市绿地等留下31.1万立方米的雨水,占55.6%

 

 

老龄化将给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挑战与机遇

 

 

 

 

快速的老龄化进程将会给我国城镇化进程带来多方面挑战。据介绍,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1999年,中国60岁以上老人超过10%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中国的城镇化率刚过30%30.9%),这与发达国家“先城镇化、后老龄化”的历程大不相同,这说明我国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就已经迎来了老龄化社会。

中国的城镇化和廉价劳动力支持的工业化密切相关,而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将影响中国的人口红利、进而影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对面老龄化社会的来临,首先需要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障服务。从城镇化建设的角度,这相应需要城乡规划养老设施等的用地支撑和无障碍通行规划设计的支持。

同时,还应看到人口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城乡空间结构调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间,中国0-14岁人口比例从24.8%下降到16.6%,而同期的60岁以上人口比例从10.3%上升到13.8%。另一份研究也有类似的结论:2000-2013年间,中国人口的老年抚养比(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由9.9提升至13.1,少儿抚养比则由32.6下降为22.2。这就意味着城市里的幼儿园、中小学等设施的需求减少和养老、为老、助老设施需求的快速上升。因此,在城镇化进程中同步关注老龄化,同步研究满足“银发社会”的城镇化建设需求也将成为我国新型城镇化的独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