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掉17名“领导劳模”的导向作用


据媒体报道,在今年的全国劳模表彰中,最终名单与公示名单相比,共有18名候选人被刷掉。其中,17人为公司总裁或总经理。很显然,他们的被刷,并不是本人或所在企业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他们都是企业领导,就是常说的“领导劳模”。

 

由于强调了劳模的基层性、一线性,因此,今年当选劳模人员的结构也发生了圈套变化。数据显示,在2064名全国劳模中,企业职工和农民占到了总数的69.5%。其中,企业一线职工占企业人选的67.5%,比规定比例高10.5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5.1个百分点;企业负责人占企业人选的16.9%,比规定比例低了3.1个百分点,比上届降低4.3个百分点;农民工占农民的30.4%,比规定比例高了5.4个百分点,比上届提高17.7个百分点。

 

众所周知,评选劳模的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奖励那些热爱劳动、专心工作、敢于奉献的人,特别是一线的职工,从而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氛围。但是,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尊重劳动、尊荣劳动者的氛围已经越来越弱,劳动价值、劳动力价值,也是在逐步弱化、逐步被各种利益取代,最终使劳动和劳动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如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增长缓慢、权益得不到保护、愿意当工人的人越来越少等,在就业压力很大、需要安排就业的人很多的情况下,反而出现了实体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曾几何时,劳动被当作了最光荣、最有成就感的事,因此,谈到劳动,就会精神振奋、土气高涨,就会有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工作动能。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可以通过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来解决。即便一时解决不了,也有员工在不断想办法、出主意、找出路,直至解决好为止。因此,劳模也就成为也广大员工十分看重、十分向往,也积极努力的一个目标。凡是当选劳模的人,也会受到广大员工的格外尊重。

 

也不知从何时起,在劳模的评选问题上,出现一股向企业领导“靠齐”的现象,当选的劳模,很多都是企业领导,从而使劳模变成了企业领导的聚会。显然,脱离了劳模评选的宗旨,也脱离了劳模的真实含义。

 

我们并不是说企业领导不能当劳模,在劳模问题上,企业领导也是普通一员。前提是,如果劳模评选过度向企业领导倾斜,就会使这项工作变味,使这项评选的价值大大降低。毕竟,在劳模评选上,普通员工怎么也无法与企业领导抗衡,无法展现自己的实际价值。特别表现在数据上,更无法与企业领导相比。

 

殊不知,劳模评选强调的是劳动以及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而这,需要用时间、用专心、用勤勤恳恳和踏踏实实、用持之以恒的决心与毅力来证明,那么,就决不是用几个企业的数据就能证明的了,而必须用个人劳动的数据、劳动的强度、劳动的态度、劳动的价值、劳动的影响力来证明。显然,从一线工人中发现和评选劳模,就显得意义更加重要。更重要的,通过这样的评选,才能把舆论和公众的注意力真正转到一线工人的身上,转移到对一线工人的尊重和爱护身上,让更多的人愿意到一线去工作,到一线去劳动。

 

事实也是如此,由于比较普遍的对一线劳动持不接受态度,因此,年轻人在学校的选择、岗位的选择等方面,也常常不愿到诸如职业技术学院、技工学校等去求学,更多的还是想通过普通院校的学习,为今后争取管理岗位。实际上,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远不如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如何对待劳动和劳动是问题上,各级政府也都陷入了只重企业领导、不重企业员工的怪圈,很少有政府领导真正深入企业、深入一线工人,与企业工人交流、座谈。即便到企业,也都是以视察、考察等方式,在企业走马观花,从不停下来与员工进行交流。自然,认识的也都是企业领导,而不是员工。当进行劳模评选时,首先想到的也都是企业领导了。不仅如此,连许多企业的领导,到一线去看望工人、听取工人意见的也越来越少,在职工中的威信也随之越来越低。这种让一线工人边缘化的执政思维和管理模式,也就很难让劳模评选不出现诸如“领导劳模”的现象。

 

所以,此次刷掉17名“领导劳模”,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很强的现实意义。希望在今后的劳模评选中,更加向一线靠拢,向一线工人倾斜。即便企业领导要参与,也要以普通员工的身份看待其有什么样的业绩,而不是企业利润多少、销售多少。没有个人劳动的含金量,就不宜参加劳模评选。当选劳模,就是要具有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导向作用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