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论述了房地产的多空力量对比,是为了引出国债期货这一重要工具,因为部分房产多头将会成为国债期货的天然空头。目前国债期货是市场经济下最有效的市场利率的价格发现工具,国债也是债券市场规模最大的品种。
由于中国是不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如果希望通过市场的作用来发现价格(国债收益率),必须避免多空力量制度性失衡,必须实现国债期货在市场有效力量的作用下双向波动。
既然人民币在政治层面无法贬值,为了缓解资本外流造成的人民币贬值压力,稳定金融市场,国债期货自然就提供给看空人民币的人群和机构作为主要做空或套保工具。一部分买房抗通胀的人群(投资储蓄型购房者),短期内依然不会改变看空人民币的看法,将会在政策的引导下将买房做空人民币的压力转移到做空国债期货上,以防房产泡沫短期胀破,这部分资金量会逐渐增加。
同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对大资金而言相当于弱化了储蓄和投资的边界,为国债市场增加了潜在购买力,为中央财政赤字扩大时获得低成本融资提供了便利。在市场极端情况下,大额储蓄不仅存在流动性风险,还存在永久减值风险,而国债只存在流动性风险或者是浮亏,如果拥有国债期货来规避流动性风险,对于风险偏好较弱的资金而言,国债将比储蓄更具有优势。扩大的国债买方和可控的融资成本将为中央财政的政策弹性提供巨大的操作空间,财政政策将会在货币政策空间受挤压的情况下发挥指挥棒功能,稳定经济和金融。国债和国债期货将成为债券市场的定海神针并对债券价格起到指引作用。
中国面临美元升值这一巨大外部风险的情况下,需要财政政策能够更多得发挥作用。
题外话,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的银行在1990年货币危机时,为大额储蓄(富人)提供了600%的月息,如果利滚利的话,完全可以实现保值,而穷人和中产的储蓄被洗劫一空,利率市场化是不是会被念歪到阿根廷版,虽然概率极小,但仍不能无视该风险。
回到前面的问题,如何为国债期货创造多头?由大额储蓄转化增加的国债现货买方力量,是否足以震慑空头,使期货价格不能向下偏离理性价格太远?市场投机做多的力量能够完成这一使命吗?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心中多了些许不确定。如果不能形成双边市场的话,国债期货反而会带动国债价格大幅下挫,空头市场反而会强化而不是削弱人民币贬值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