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继续维稳,但迎来第二次政策拐点


 中央的政策意图已经接近明牌,即改变社会的房地产预期,但希望房产市场环境和价格稳定或缓慢下行。

  房产在中央负利率政策、外贸财富积累、地方政府、房产商、炒房客和普通市民多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短短数年的时间冲到了让人看不懂的价格,在这个过程中住房的消费属性、价值贮藏属性、投资属性、融资属性在不同阶段各自成为房产价格的主要推动因素。再加上房产按揭是普通市民第一次也可能是唯一一次杠杆投资套现的机会,房产的价格泡沫成为了全民的财富盛宴,没有人流着道德的血液,史无前例的全民房产投机激起了13亿中国人的急功近利、文化靡费和道德沦丧,释放了深藏在人类基因中的罪恶。唉,揭过不言。
  三月份的国五条,虽然褒贬不一,但是该政策短期内激发市场成交,带来了房价上涨,并且锁死存量房,激活新房市场,为地方财政带来现金,为改革赢得了喘息之机。就长期而言,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转折,国五条加大了交易摩擦,凝固了存量房产的流动性,是房地产去投资属性、去价值贮藏属性的重要一步。同时房产税引而不发,压力山大。虽然房产税主要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提供长期而稳定的税源,但毕竟加大了房产的持有成本,使得房产价值随着时间被逐渐加速侵蚀,房产税是房地产去价值贮藏属性、去投资属性的利器。
  为什么说利率市场化是房地产政策的第二拐点呢?长期以来,房地产的增量和增值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廉价信用,是中国信贷膨胀的罪魁祸首,多年来,住房、土地等成为了廉价融资工具。在这一工具下,银行可以无视项目的真伪和风险,只要有抵押,国有银行便能合法地放出贷款,而银行负责人不用承担任何职务或法律风险,给整个市场留下了巨大的道德隐患。同时货币超发、房产上涨、信贷扩张互为因果,相互强化,直到今天这个不可收拾的局面。利率市场化在给予商业银行利率自主权的同时,也强化了银行及其负责人的信贷审批责任和决策风险,总体而言,会约束市场的道德风险,斩断房产的恶意融资链条。
  在失去了金融属性后,房产价值向消费属性回归成为了必然,目前政府仍然想控制力度和速度。央行第四条政策表明中央仍想稳定房地产市场的情绪,迟滞政策的冲击,但是昨天A股房产板块的暴跌表明嘴巴维稳是很难很难的。
  目前房地产市场的最大多头是首次置业和改善型需求(也就是穷人,但不是最穷的人)、投资储蓄型购房者(一般意义上的中产),而最大的空头是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加大推地力度),其次是房产开发商(快速开发)和政策敏感性人群(政府官员、专业炒房客,正在套现撤出),潜在的空头是两套房以上的普通市民(一旦预期改变,将成为房价崩塌的终极推动力量)。多空力量对比显而易见,目前大空头通过媒体的嘴皮子唱多而做空,结局是不言而喻的。前述通过贷款置换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减弱地方政府推地做空的倾向,避免贵阳的情形遍地开花,贵阳一个市做空了全贵州省的房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