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逸枫:没有房地产就保不住GDP


谢逸枫:没有房地产就保不住GDP
 
   导语:2013年7月15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发布《2013年1-6月份全国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报告》,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2013年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的贡献是这样的: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是45.2%,拉动GDP上涨3.4个百分点。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是53.9%,拉动GDP增长4.1个百分点。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0.9%,拉动GDP上涨0.1个百分点。所以从这些数据来看,上半年中国经济的增长仍然是靠内需拉动。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表示:“从2013年上半年三大需求对GDP贡献率看,消费占45.2%、投资占53.9%,两者合计为99.1%。出口仅0.9%。说明经济增长动力必须靠内需拉动。一方面是2011年GDP9.2%,投资占54.2%,消费占51.6%,两者合计为105.8%。出口是负5.8%。另外一方面是2012年GDP7.8%,投资占50.4%消费占51.8%,两者合计为102.2%。出口是负2.2%。说明未来经济增长还是要依然内需拉动。”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直言:“没有房地产,上半年GDP7.6%与第二季度7.5%就保不住,不管如何恶毒叫骂房地产,都无法改变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的事实。投资与消费占GDP99.1%,而房地产则占到45%以上,没有房地产,压根就保不住GDP。目前房地产抗通货膨胀最牛,成为宇宙最强吸金器。今年上半年10.5万亿进入到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有一半被房地产吸收。毫无疑问,下半年中国房价仍会上涨。”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认为:“房地产业是新一轮温和经济刺激计划重要产业之一,今年下半年新一轮温和经济刺激计划里面,必须有房地产业。一是数据告诉我们,上半年房地产业保住了GDP7.6%与7.5%。如下半年GDP要保7%以上,绝对离不开房地产。二是“金八条”与“金十条”释放出支持住房消费信号,地方投资计划中有加大房地产投资的影子。三是房地产业涉及上中下游产业,并且是地方政府最重要的财政来源。”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格局有三个基本面,一是40万亿城镇化。依托城镇化、工业化。扩大消费,城市群互动,增加投资。二是人口与土地制度红利。依托新增人口与土地制度红利,扩大投资与消费量。三是盘活存量资金与适度货币政策。依托金融改革,把3万多亿释放,加上8万亿到9万亿贷款,刺激投资与消费需求。”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认为:“中国未来三十年经济增长新引擎主要改革与城镇化。按克强经济学,未来经济增长新引擎主要通过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扶持实体经济、城镇化、扩大内需、融入全球经济,使经济增长保持领先。除了扶持实体经济、城镇化、扩大内需外,现有状况下,其它显然没指望。但去杠杆化与金融改革及调结构等措施得当,可解当下困难。”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指出:“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均下滑,反映中国经济面临着复苏迟缓的局面。当前经济增速放缓未触容忍底线,政府当下不会急于刺激经济增长。7%是政府今年GDP增速容忍下限的底线。一方面是总理说“不让增长滑出下限”,意味着如果GDP增速跌出容忍下限,政策将会转向保增长。 另外一方面是考虑到新增就业,经济增长放缓至7%是一个底线,一旦突破底线,政策会出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中国政府在解读经济数据时强调了两点,即主要经济指标符合预期,以及增速放缓是积极主动调整结构的结果。这意味着当前经济增速与中国政府容忍的底线距离尚远。
 
   著名房地产专家、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表示:“今年上半年固投增速逐月放缓,地方政府投资冲动难止。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看,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势头不明显,而新一届政府似乎希望地方政府投资平台去杠杆化。项目审批进度在2013年下半年应会加快,但融资困难可能会成为最大障碍。中央对流动性把控趋严,但部分地方的经济增长,依然离不开需要大量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各地已经发布的上半年经济运行数据发现,很多省份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的所占比重依旧很大,其中江西、云南等省投资增速较快。与此同时,今年多地也都推出了以投资为主的经济刺激计划,比如浙江的计划提出,2013年至2017年,浙江省将重点推进1000个以上省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万亿元。
 
   2012年1月17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发布2011年全国宏观数据显示,初步测算,2011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2010年增长9.2%,但同比增速低于2010年的10.4%根据统计局发布的详细数据,2011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4.2%,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8%,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1.6%。这3项数据分别比2010年下降0.6个百分点、下降13.7个百分点、上升14.3个百分点。外需和投资增速放缓是2011年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的主要原因。在无法左右的外需处在悲观气氛中时,我国的投资和消费对GDP贡献率日趋均衡,是决策层乐见的结果。201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名义增长23.8%,实际增长1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长17.1%,实际增长11.6%。
 
   2013年1月18日上午10时,国家统计局发布2012年全国宏观数据显示。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2012年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从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大需求结构看, 2012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1.8%,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0.4%,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高1.4个百分点,内需仍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从三个产业结构看,2012年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为10.1%,基本与2011年持平,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5.3%,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44.6%,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提高。 
 
   中国高层多次显示改革和反腐败的重要性。我们根据未来三年各项改革推进的可能性,将其分成三类:第一类是非常可能推进的,它们大多已在政府内部形成共识,技术准备也很充分,改革容易见到效果,并且反对的力量相对分散(资产价格改革、利率自由化、资本账户自由化、增强汇率弹性、增值税改革、资源/环境税、增加社保支出);第二类是可能进行的改革,它们比第一类改革可能会费时更久,不同智库提出的政策建议和细节设计还处于相互竞争阶段,当然也有一些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顾虑(特别是个税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土地改革和划拨国有股补充社保、农村土地改革),有的则面临利益集团反对声(如反垄断、预算透明度、个人所得税改革、养老金改革的方面内容);第三类是推进可能性较小的改革,包括国企私有化、房产税改革、中央地方关系改革,它们存在着意识形态的争议和政治风险,也面临着来自利益集团的最强烈反对,在技术上准备也最少。这些改革对不同行业的利润有不同的影响,有些将从中受益,有些则面临一定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