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君:老板也需“转型”——体悟德鲁克之七十六


 

作者:杨柳君

 

 

       在不少人心目中,做“老板”是无限风光的。

你看这些老板们多自由啊,早上想几点钟来就几点钟来,下午想几点钟走就几点钟走,不用看上司的脸色,不用承担工作的压力,不用担心有人扣他们的薪水。

出门了便神气的开着奔驰,回家住在环境幽静的别墅里,想约哪个朋友喝下午茶就约哪个朋友,这日子过的和神仙差不多了。

 

 

事实真的如此吗?

如果你没有做过所谓的“老板”,你当然可以这么以为。

但凡做过老板的人,都知道,以上只是他们生活的表面。

 

 

在中国人的固有思维里,“商人”是唯利是图的,“商人”是脑奸巨滑的。

至少“商人”不是个褒义词。

人们一边渴望过上更为富裕的生活,一边对“商人”表示不屑。

 

 

哪怕是到了如今,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仍然是唯有进入了国有企业,才能算堂堂正正的做人。经常见诸各大媒体的,诸如毕业于某某名校的研究生,由于多年找不到“体制内”的工作,甘愿回老家种田;某城市招聘环卫工人,居然有成百的年轻人去应聘,原因只有一个,这是个“体制内”的工作,应聘者中更是不乏高学历人士。

 

 

年底亲人聚会,推杯换盏中,倘若你涨着被酒熏红的脸告诉大家你所供职的是国有企业,立马会引来众人艳羡的目光;相反如果你自豪的说,你年薪几十万,再接着告诉大家,你是供职于某民营企业,或者是外企,大家也就一句,“哦,打工的”,然后心照不宣的低声耳语。

多年来形成的文化积淀,在人们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人们固执的认为“体制内”的工作才是“好”工作。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国内做企业,做“老板”是相当不容易的。

中国数量庞大的中小型民营企业解决了太多人的就业问题,在某个程度上帮助政府减轻了大量的经济负担,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他们该是有功之臣。

然而,“老板”们在做企业的过程中,通常是求爹爹告奶奶的夹着尾巴做人,远没有人们想像的那么惬意。碰上某个环节要政府审批的,极少能轻松的办下来,个中玄妙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这些“没娘的孩子”不得不时刻面对异常激烈的同行厮杀,那些终于杀出重围的,那都是过了五关斩了六将,脱了一层皮的。

 

 

于是,面对眼前这得来不易的江山,没几个老板不在乎,不心疼的,老板们也在多年的拼杀中,锻炼出了极强的本领,个个成为了多面手。

什么营销、财务、人力、行政,老板们统统一手抓,这么多年他们不也就是这么撑过来的吗?

老板们也坚信,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

 

 

企业规模尚且小倒还好说,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老板们便会发现企业的日常管理,仅凭他个人的力量早已顾不过来,企业里到处是管理漏洞,新来的员工经常给他捅娄子。

老板们察觉,这企业是做大了,利润也更多了,但人真也累的够戗。

 

 

虽说,老板们本能的不十分相信那些所谓的“职业经理人”,但奈何分身乏术,仍然不得不花大价钱请来那些外来的和尚。

    但在不少发展中的民营企业里, 一个常见的现象是,管理人员不少,但在企业里遇事真正能说话算话的,还是只有老板一个人。(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

 

不论管理人员名片上印的是什么头衔,总监也好,副总也罢,你们心里要有数,给个名头那是给你面子,在这家企业里,你究竟有没有实权,能不能施展拳脚,那还是得凭老板的一句话。

老板说这事你可以管,你就可以管,他没说,你最好别插手,凡事多汇报,多请示。

 

 

在不少民营企业任职的所谓职业经理人们,慢慢也都悟出了这个理,不论你毕业于哪所名校,不论你的个人能力有多强,进入了这家企业,供职于这位老板的麾下,你得先拿捏与该老板投缘不投缘?在今后是否有可能得到老板的赏识与信任,缺了这个,其他一切都免谈。

 

 

于是,在不少发展中的民营企业,便出现了一个奇怪又正常的现象,企业里管理者不少,但这些管理者充其量不过是老板们的一个个“助手”,而非“管理人员”。

 

 

说到这里,有必要再重温一下福特汽车公司曾遭遇的衰落,虽然这个著名的事件发生在很多年以前,但到了如今,还是能令我们似曾相识。

大家都知道,亨利福特在1905年从一无所有开始,15年以后建立起世界上最大的、盈利最多的制造企业。

20世纪初叶的时候,福特汽车公司在美国汽车市场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其他的主要汽车市场上也占据统治地位。

只过了几年,到1927年的时候,这个似乎是坚不可摧的企业王国已经摇摇欲坠了。它已经丧失了在市场上的领先地位,勉强维持第三位。几乎又过了20年,每年都赔钱,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都无法以强劲的实力展开竞争。

 

 

福特公司为什么会遭遇如此严重的衰落呢?

在德鲁克的书中,有段如此的描述:

“福特一世之所以失败,是由于他坚信企业并不需要管理人员和管理。他认为,企业所需要的,只是所有者兼企业家以及他的一些‘助手’。与同时代的美国和国外企业界绝大多数人士相比,福特的不同之处在于:正如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那样,他毫不妥协地坚持其信念。他实现信念的方式是:他的任何一个‘助手’,如果敢于像一个‘管理人员’那样行事、做出决策或没有福特的命令而采取行动,那么无论这个人多么能干,他都要把这个人开除。福特的这种方式,只能称之为对一种假设的测试,而结果证明这是完全行不通的。”

 

正如德鲁克所说,“福特的失败,并不是由于个性或气质,而首先和主要是由于他拒绝承认管理人员和管理是必要的,拒绝承认管理人员和管理要以工作和职能为基础,而不能以‘上司’的‘授权’为依据。”

 

 

老板们,企业做大了,实在不能再像以前那样管理了。

作为老板,要改变自己的思想,重新定位自己在企业里的角色与职责,应该“承认管理人员和管理要以工作和职能为基础,而不能以‘上司’的‘授权’为依据。”

 

 

如此,我们才能逐步将我们辛苦打下的江山带入一个更为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企业的蜕变。

 

 

 

 

 

 

 

 

作者:杨柳君@沟通、情商、领导力  

联系Email[email protected]

本文首发自“沟通、情商、领导力-杨柳君原创空间”:http://www.leadership021.com

杨柳君原创文章,版权所有,如若转载敬请注明作者与出处,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