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中小企业的寒冬管理法:“剩”者为王


 

  华为这匹如脱了缰的野马最终成为了科技行业的黑马,气势凶猛地成为了全球电信业的巨头之一,而思科向来就视其为最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今华为腾飞,想来思科又要准备过冬了。2012年10月,美国众议院认定华为和中兴危害其国家安全,而华为在其后的反驳中指出,华为、中兴被认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正是思科在背后推波助澜。虽不知事实究竟是怎样,但这或许就是思科的准备过冬手段之一。历史证明,思科从来都具备居安思危的“过冬”理念,2008年,一篇《思科准备过冬》的短文现身美国《财富》杂志,并付诸了实际行动——削减成本。华为也紧随其后,转发思科短文,并以按语形式提出,华为也要准备“过冬”。此时,阿里巴巴马云也来凑热闹,写了一封题为《冬天的使命》的信件给员工,要求员工做好应对更复杂形势的准备,“准备过冬吧!”
  过冬论早已是老生常谈,却从未过时。应对时事变故,做到居安思危,对于企业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生命无常,人是如此,企业也是如此。十几年前的中国企业,处于经济发展的顺时多,逆境少,那时大多数企业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是可以独立于世界的。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相融度愈发紧密,中国就越来越多的企业早已无法走出独立于世界的行情,成本在不断上涨,需求在不断下降,竞争在不断激烈,成为了全球企业所共同面对的难题。在当下这般特殊的生存环境中,不仅是思科、华为、阿里巴巴的“冬天”来了,也是诺基亚、万科、苹果的“冬天”来了,更是中国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的“冬天”来了。
  传说有一种小鸟叫寒号鸟,其在寒冬来临之前,不像其他鸟一样筑巢垒窝、储备粮食,反而享受在最后的暖阳里,得过且过,最终在寒冬中被活活地冻饿致死。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2.5到3岁,如果没有过冬理念,那么下场必定会和寒号鸟一样。那中小企业该如何准备过冬呢?等待国家政策支持?寻求融资支持?一而再地产业转型?再而三地压缩成本?……其然,应该“向管理效益”,从企业内部着手,锻炼身体,练好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进而才能提升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一,专业导向管理
  放眼全球商界,绝大多数获取了持续性成长的企业几乎都是专业性企业,而非多元化或投机性企业,尤其是在董明珠带领下实行单一产品经营模式大获成功的格力更是证明了这一点,企业还是专一点更好。特别是中小企业,没有那么大的胃口,就不要张那么大的嘴,否则就只能沦落至被撑死的下场。所以,中小企业最初之际最好还是选择一个细分行业,然后专心致志地挣脱中国中小企业3岁寿命的枷锁,用5年、10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做到中国第一、亚洲第一,乃至世界第一,如中国民营企业的标杆华为一样。中小企业的目标应该是成为专业能力第一,成为行业的“隐形冠军”,即便知名度不高,却占有某行业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利润率更是超过一些知名企业。
  第二,用信息化手段来优化管理
  中国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型国家,然而如今“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呈消失殆尽的趋势,中小企业的出路在何方?在之前金融危机中存活下来的宁波中小企业为我们指明了道路。在6年多的时间里,宁波志清只使用了ERP、OA、HR等系统,信息化步伐稳重,可谓还有些“慢”,但正是因为其这种保守姿态,才得以挖掘了信息化建设的价值,提高了自身的管理水平,最终安然度过金融危机。另外,兴隆车业则是基于EPR的准确数据来分解订单,采购信息使用电子商务系统,库房管理使用条形码系统,以此来保证原始数据的正确无误。兴隆使用了这三个系统之后,数据得到了深层次应用,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应该适宜地应用信息革命的成果来改造企业,从生产线到设计再到财务管理、决策管理,通过效率的提升来取代过去的成本优势。
  第三,服务增值的创新管理
  过去,大多数企业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购买行为的一次性,购买结束,企业再也找不到客户,或者客户再也找不到企业。随着互联网时代和电子商务的到来,中小企业可以利用一些新技术来重塑客户关系,加强企业与客户的联系度,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而且,当下企业的利润收入也开始逐渐地从制造环节转移到服务环节,服务愈发地值钱,成为了企业创新价值的重要渠道。2009年初,海尔集团张瑞敏再次表现了当年“砸冰箱”的豪气,而这一次他“砸”的是海尔多年的发展模式——从制造业转型为服务引领下的制造业。2012年,海尔集团执行副总裁周云杰在青岛电子商务大会上指出,电子商务不是新的流通渠道,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更是管理模式的创新。周云杰在会上还表明海尔未来的战略创新——从卖产品到卖服务的过渡,不是卖硬件产品,而是卖解决方案。对此,中小企业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服务的重要性,它能提升产品性能,凝聚客户,强化企业竞争力。所以,中小企业着实要好好利用服务增值的这项创新管理手段。
  自然有节气,经济有周期。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越来越严峻,中小企业随时都有可能进入“寒冬期”,必须未雨绸缪地做好“过冬”的思想准备,向管理要效益,才能在寒冬里“‘剩’者为王”。总之,只要企业管理能够适宜地向上述三个方向发展,不管外部环境如何更变,它至少可以保证自己是一家健康的企业,然后继续向前方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