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讲台湾制造业的成功之道?台湾的产业发展比不上韩国,跟新加坡比又无法更能吸引台湾人才和资金,那他到底成功在哪?——答案是:台湾企业长于“用成长征服成长。”
台湾,是破坏式创新的高手,高科技业借由1992年全球电脑不景气,掌握美国科技大厂采用外包策略的契机,透过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以品质、价格与速度达成掠夺市场的破坏式创新,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协力岛。虽然最近去游学的大家在行前略有担心:“听说有服贸游行,好可怕喔。“对,公民社会由政治、企业、媒体三权系统组成,台湾媒体在进化转型...
作者文章归档:黄力泓
有人问我为什么要讲台湾制造业的成功之道?台湾的产业发展比不上韩国,跟新加坡比又无法更能吸引台湾人才和资金,那他到底成功在哪?——答案是:台湾企业长于“用成长征服成长。”
台湾,是破坏式创新的高手,高科技业借由1992年全球电脑不景气,掌握美国科技大厂采用外包策略的契机,透过水平分工与垂直整合,以品质、价格与速度达成掠夺市场的破坏式创新,成为全球科技产业的协力岛。虽然最近去游学的大家在行前略有担心:“听说有服贸游行,好可怕喔。“对,公民社会由政治、企业、媒体三权系统组成,台湾媒体在进化转型...
宏品私塾游学践行四事:读书;行履;游艺;明志的堪验.道艺一体就是完成小我的消落.——宏品私塾视野服务
大陆疯台湾热从壹0年开始一直延烧了四年已久,世博会吃台湾粽,全国各地建台湾街。美食,变成疯台湾的敲门砖,但是台湾企业家却认为:观光客看的——都不是真正的台湾,真正让大陆人疯的——还没有开始。
人类的饮食进化史几乎就是经济发展、文明程度的外显表达,不同地域的发展落差你去看看他们的平民饮食就一目了然了。台湾的美食——最俗辣的全...
第三代企业家无法再依靠闯业发展
中国到现在经历了三代企业家,第一代从生产一线实干而来,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富有市场
竞争意识者,做技术、工业、贸易,以制造为主,利基在国内成长市场和外资还在探索期,竞争度小和利润力大。
第二代受过高等教育尤其有海外留学背景,他们对准国外的某个大行业,模仿拿来在国外已经成功的业务模式,开始从服务业和业务模式创新着手,不再看重低成本制造优势,而是专注在商业模式的复制力和利润力上,他们的利基在国外商业与国内市场的发展差距中先抓住机会。第一二代在改革开放下“撑死胆大,饿死胆小”的闯业精神在人口红利、规模经济效应下会有高成功几率。
现在...
人们常说中国企业只有获利模式,没有商业模式,这是个很模糊的说法和表达,如果把商业模式的系统图给你,你一下就明白了:喔,原来商业是个系统,而我以前只知道侧重在资本.产品和渠道手段上,既很少在市场定位和目标消费群上创新,也很少在生产方式和获取利润方式上创新!很显然,互联网经济就是在生产方式上破坏式的创新而带来产业变局,免费经济就是在利润方式上创新而刷新了传统模式.
实质上,创新并非无迹可寻,只要改变商业模式中的任一要素,就能牵动整体商业模式的创新及优化.
过去的经济使我们偏好规模效应,未来的经济走向分众,精众的市场
分众 、精众不同于大众市场,更需要可...
中国制造业的无奈是从00年到10年隔一个十年,利润率就下降50%,08年金融危机,媒体报开了制造业资金流入楼市的危机。老板感叹:工厂五年的利润还赶不上一套房子的利润。实业真的这么没有出路了?
投身实业的老板有三种做法:第一种从投资房产股票中赚了钱继续投资制造业,但身价还是没变,依然苦熬;第二种工厂营收暴起暴跌,跟着景气走,从房产中赚钱后成为职业炒楼客,从楼市赚了钱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也没信心再开工厂,继续买房变成无奈之举。他们的心理通常是大环境很低迷,人力和原料成本实难支付,如果未来国家对制造业扶持还是需要回到根本的实业来。他们还有对实业的另一个心理:现在只能...
在一份我们对于中小企业商业模式情况的问卷中:
当问到中小企业利润跌至谷底时,企业主会用什么带企业转型及挽回利润时,回答的情况统计如下
当问到“你认为现今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利润越来越微薄的原因是什么”时,回答的情 况统计如下
从这份调研中,两个看似不同的问题,却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一个是认知面,一个是执行面.第二个调研问题关于“认为利润微薄的原因”问答是认知面,第一个问题”会用什么带企业转型”回答的是执行面,所以从矩阵分布可以初步看出一些...
近十多年,成功学很火,富豪成了主流一切生活的目标,更震惊的是富豪自杀,倒逼人们退步来看成功这回事。从1980年开始竟然有1200位企业家自杀。显赫背景、事业狂、成功民营企业家、成功者特有的自信、年轻人的偶像,一切世人拼命追求的,他们为之疯狂卖命累积的资产一夜间易主,英国《金融时报》的撰稿人给出了这样的结论:厌弃生命是需要勇气的!这是勇气的问题吗?
分类自杀的理由:1,营商背后政商链条被摧毁 2,长期高压下的心理抑郁与脆弱 3,野心大于能力后的债务风险 4,事业顺遂但情感危机下的厌世等等...
80年代中国经济某个重要的改革节点上,被今天称为泰斗级的两位经济研究者:吴敬琏和厉以宁,分别鲜明的主张优先考虑价格改革及企业改制,他们从市场机制的两个不同侧面分别主张,一个是协调改革派,一个是所有制改革派,吴敬琏当时认为”权贵资本主义会引致可怕腐败”的观点并没得到重视,进而被披上公知的标签,从今天回溯发展的轨迹,权力寻租确实一步步在恶化,进而成为今日改革最大的阻碍;吴观点中仍有待商榷的是近乎宗教般的市场化信仰,因为缺乏约束条件的市场化效能或效能的控制力不当而最终过犹不及,市场就变成商业和私财的赌场和屠宰场,而今天中国发展到现在畸形的市场化,有多少程度受到这些观点的...
我认为我们中国企业战略偏离得最厉害的就是在日本经济兴起、日本企业抗衡美国企业的经营思维逆转下,跟着模糊了运营效率(管理工具)和战略的区别,在70-80年代日本向全球发动了一场运营效益的革命,全面质量管理、标杆法、时基竞争、外包、结盟、企业再造以及变革管理等管理工具与技巧确实获得了巨大的成本和质量优势,但更深远的消极面是到现在大多数日本企业都只停留在模仿和抄袭,他们与竞争对手拥有相似的产品品类、特色、服务、销售渠道、工厂布置等,管理者把心力和关注焦点都放在离市场定位越来越远的地方,再加上到后来当各自的运营效率差距越来越小时,大批企业的生存能力变得没有核心竞争力及高度挤压、难以持...
1997年因应大政策接受企业股份制而生的是被称为”为中国现代化企业注入灵魂的首部管理模式书籍”问世,由中国企业管理者撰写了这本后来被很多企业人手一本当作管理普及的书籍,它系统地列出了企业的九大系统:组织系统,企业文化系统,垂直指挥系统,横向联络系统,检查反馈系统,预算计划系统,人才选用和招聘系统,培训系统和激励系统。15年来,它被众多的管理时尚和流行主题淹没,同时中国的管理问题也随着跌宕的政经,趋势,科技,文化的变化显得越来越复杂和难以应付.如果说初识市场经济的企业主信奉着”只有理论是空谈,只有方法是招数,有理论有方法是”头痛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