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女儿的第五封生日寄语:《理解启蒙》
【导语】作为近现代思想启蒙者的严复(1854~1921),为中国走出“中世纪”,做出了不世的思想贡献!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管控的习惯动作,今天的“主流”官方喉舌还将严复只称为“翻译家”;更严厉批判严复“后期思想”的保守“蜕化”、和“不思革命”。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以严复思想之超越时代的洞察而言,当时代和现时代最优秀的思想者也对他深深误解,令人悲哀!——近代研究者周振甫(1911~2000),在《严复思想评述》中将严复一生分为“全盘西化时期”、“中西折中时期”、和“反本复古时期”三个阶段,称严复经历了从“进化论”到“退化论”的思想转变。这一观点影响深远,其后严复就被许多人描绘为一个思想上早年西化、激进,晚年保守、落后的人物,远一些有胡适和鲁迅,近一些有李泽厚和余英时注7。然而,事实远非如此!——
思想家严复。严复的译作多是“又译又作”,后辈学人鲁迅钦佩严几道“做”了一部《天演论》,是19世纪末的“敏感的思想家”;再年轻一些的“海归派”,如傅斯年等人,干脆批评严复的译作没有达到严氏自己倡导的“信、达、雅”标准,批评严复在译作中渗杂了太多自己的思想,既不“信”也不“达”:“严几道只对自己负责,不对读者负责。”——不做翻译匠人的严复,不囿于“我注六经”,而是脚踏中西,以“六经注我”。
严复不只是书斋里的思想家,而是有着大无畏勇气的思想家。清代一直大兴“文字狱”,严复却第一个公开将包括清朝皇帝在内的历代君王斥为“窃国大盗”:“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原强》。后来谭嗣同也痛骂:“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李大钊也痛斥:“大盗窃国,予知自雄”—《李大钊文集》,都看到了严复的影响。清廷重臣张之洞看到《时务报》上的严复文章《辟韩》(韩愈批判)后,大为恼火,亲手撰文反驳,甚至欲行加害。
甲午战败后,批判中国之败的成因,严复第一个提出“废除科举”,教育兴国。呼吁废除这种毁灭人才、毁灭创造力的传统士人的进身之路、和社会政治制度:“中国之衰,固有千因万缘,均可归狱于君主”。
行动家严复。严复并不是职业学者,而是职业军人、或者说职业的军事教育家,后来又成为了教育家。严复参与建设、或创建了中国近代海军——先南洋水师,后北洋水师;严复还参与了复旦公学和北京大学的早期建设,并担任了复旦公学的校长、和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盛名之下,不少人以讹传讹,认为严复与曾任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是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注1的同学,还都扼腕叹息地天真希望:如果严复当年在官场的仕途顺利,一定会给中国作出更大贡献。注2
1905~1906年,当清廷开始准备“仿行立宪”时,严复积极推动。他所编译的《法意》、《宪法大义》、《政治讲义》等著作,成为当时最著名的立宪派理论导师。严复还“被”清政府以“硕学通儒”资格“钦选”为资政院议员、并委任了宪政编查馆二等咨议官等七八个官衔——都是些粉饰性的“虚职”。
严复的启蒙之功,世人皆颂,举国敬重,煌煌者包括梁启超、蔡元培、胡适、鲁迅,都尊严复为自己的导师。而后人对于严复的诟病,最多集中在他半推半就成了支持袁世凯称帝的“筹安会六君子”之一。今天的历史学家朱维铮为严复开脱:“袁世凯是一个凶残之人,严复不得不顺从”;我更愿意说,严复在政治观念上,宁愿以立宪代替革命,反对社会暴力,严复甚至预见了袁世凯身后的军阀割据。袁世凯称帝一事,在当时“革命”风起云涌的大环境下,严复是乐见其成的。当然,严复的底线始终是“宪政下的君主制度”。
爱国者严复。爱国者,不是今天那些媒体上的“五毛党”、或“爱国贼”;也不是那些一经煽动、就兴奋地上街砸日本车的暴徒。严复在他的几部社会学“译作”中,时时不忘强调:当社会和个人的利益发生冲突时,“须知己轻群重”。
改变严复命运的第一个人,应首推创办了福州船政学堂的沈葆桢(1820~1879),沈是林则徐的外甥和女婿、清廷的海防船政大臣。福州船政的设立,开始就是左宗棠等人办理“洋务”的救亡举措,福州船政局和船政学堂也成就了中国近代最早的造船业、制度工业、飞机制造、翻译事业、留学事业、海军军校、高等教育等几十项中国之最。在中国处于衰败、危险的大背景之下,严复一入船政学堂所接受的影响和目标,就是“救亡图存”。
而受严复影响至深的第一人,就是首任驻英公使郭嵩焘。中国从一个只需“教化万邦蛮夷的天朝上国”,变为与世界各国“对等”外交的国家,郭嵩焘(1818~1891)能体会这其间的深切改变!郭比严大36岁,两人却成了忘年交!经常在一起探究“中国富强之路”,“论析中西学术异同,穷日夕勿休”。郭嵩焘自认为与严复这位年轻同胞的思想相一致,是其出使英国的“最大获益”,他后来的认识远超出李鸿章等同朝政治家们的追求“坚船利炮”的“自强公式”,认为“富强”中包含着“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秩序、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等诸多内容”。这位公使过早地大胆阐明了这些观点,使自己后来的“仕途”受到绝对不利的影响。注3
从早年参与海军学习、到留学英国、再到回国参与创办海军军校、再到思想启蒙,严复是一个真正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从经历上和思想上都有着痛彻悲悯的人。严复对于国人的态度,就如后人鲁迅所说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严复悲愤批判:“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无论国民还是政府,都“始于作伪,终于无耻”。
爱国者严复的晚年是悲哀的。深深思虑中国的危机前途,多次“夜起大哭”。希望能通过渐进改良,让中国走向富强文明的严复,勤奋地采摘来“民主”、“自由”、和“进化论”的种子,却发现中国大地怎么也开不出他想要的花朵......
立宪派严复。严复反对用暴力推翻清政府,终生主张君主立宪。注4 这一主张经常被"主流媒体"批判为资产阶级改良派的软弱性。严复的立宪思想有着非常复杂的态度。
一方面,严复们的目标和孙中山们并无不同,立宪派主张保留皇室,以避免暴力革命带来的巨大社会牺牲注5。那一代有几批知识分子,带回来中国的是不同的“思想”——法国大革命是暴力的,连陈独秀这样并未到过法国留学、或“勤工俭学”的人,也染上了对法国人和法国大革命的浪漫遐想;日本社会更是刚刚结束了“战国时代”,日本“君主立宪”是下层武士与日本天皇的联合推倒“军阀幕府”的政变行为;而以英美为代表的立宪政治,以严复和后来的胡适为代表注6,在弥漫着“革命浪漫主义”的中国,无法成为主流观念。
另一方面,在既定的历史路径之下,率先激烈批判君主专制之害的严复,只能无奈地采用一种“两害相权取其轻”的态度。就象丘吉尔所反讽的:“除了我们已经尝试过的其它政治体制之外,民主是最坏的了。”
宪政就是“限政”,立宪是针对专制说的。严复认为,欲行专制独裁,掌权者必须具有超群才能和公心,而这种德才兼备的领袖人物,几乎不存在,专制政治终究是一种危险的政治:“虽其始有救亡之用,而其终常为殃民之资,此其制所以为千古之诟厉耳。”—《政治讲义》
1840年以来,中国屡战屡败,严复得出结论:专制中国与西方立宪国家较量,失败是必然的,“今世之国,以非立宪 ,以与立宪者角,即以小莅大,以寡莅众,将万万无胜理”—《法意》。严复还论证,日俄战争中俄国败于日本,就是专制政治之败。严复因此根据“优胜劣汰”,敦促清政府速速立宪:“由此言之,将无论中国民智幼稚如何,国家旧制严立何若,一言求存,则变法立宪不可以已”。
启蒙者严复。严复先是启蒙者,后是翻译家。翻译并不是严复用以谋生的职业,而是他致力启蒙的一种方法、一条道路。看看严复系列“译作”名称:《天演论》(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原富》(亚当斯密《国富论》)、《群学肄言》(斯宾塞《社会学研究》)、《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论自由》)、《社会通诠》、《政治讲义》、《法意》(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穆勒名学》(约翰-穆勒《逻辑学》)、《名学浅学》、《美术通诠》、《中国教育议》、《计学浅说》(《政治经济学原理》) ......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逻辑学、教育学、哲学等全部社会科学基础全在里面了,真“西学第一人”!——“中学”又是什么?今天中国大学开设的所有课程,包括中文(除了文字,现代汉语语法和白话文,都从英语借来),都是“西学”!
严复还是中西文化比较首倡者。 针对有人担心西学输入过多可能湮灭中国的国粹之学,严复指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显现恰恰是与西学的输入成正比:“中文欲求进步,与欲读中国古书,知其微言大义者,往往待西文通达之后而后能之”(《教授新法》),所谓“以自他之耀,回照故林”。
作为“西学第一人”的严复,他的文化发展战略主张,恰恰是“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严复强调中西文化正是需要通过异质文化的相互观照,才能使双方共性和特性均得到发展、显现。这一时期,严复也“做”了一本《老子评语》,就是他会通中西,整理国故的代表作。他比较,“老子以天下为神器,斯宾塞以国群为有机体,真有识者”;他还认为,老子的“小国寡民”正是孟德斯鸠《法意》中所指的民主真相,“此论纯是民主主义”。
严复的启蒙思想,很重要一点,我称之为是倡导“承担社会责任的个人主义”,他在同等程度上强调了斯宾塞的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更明确的是“寻求国家富强”一直是他一生的思想主线。
其一,严复极端反对“圣人治世”。唐代韩愈著《原道》论中国文化的起源:“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严复却通过《辟韩》一文表示了他的愤怒:一代一代的“圣人”不去教育和发展民智,而认为众人天生个个是“愚民”,将社会“和谐”置于一个极低的水平之上。相反,严复认同斯宾塞的“有限政府”的观点:政府的出现,本身就是文化和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政府的建立,就是执行强制性的功能,即镇压社会内部的暴乱、和抵御外来的敌人。这就将政府从“文化制造者”的地位降低到了“社会警察”的地位。只有这样,“个人”才可能存在于社会。
其二,在中国首倡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严复,后期的思想中,“保守主义”成分却在增长。他借孟德斯鸠的《法意》案语表达:个人主义,不是个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谈到“自由”,无论是“群”是“己”,都必须有自身的“权界”-《群己权界论》。
梁启超从衣钵上当然奉康有为为师,但其一生所受到的最大影响其实来自严复,梁启超著《新民说》呼吁:在中国只有个人对个人的责任,而没有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同样,严复对个人社会责任的强调,并不意味着他的个人主义自由信仰的退避,他始终都提倡非人格意义上的“法治”,而反家任何形式的儒家“圣贤之治”。
延伸阅读:
1、有关严复的见解
2、纪录片《大师严复》
3、有关中西文化的见解
4、《国运1909》,雪珥
未完稿......
===注解===
注1:这个“皇家”,也是后世中国人的乱译!从专制程度上看,英国的“王室”与中国的“皇家”完全不一回事!直到今天,香港还有不少被标注为英国“皇家”的机构:皇家马会、皇家警察、英皇娱乐......等等,中国人极端不严谨、极端不科学的学问态度,一直延续到今天,祸害无穷!——理性一体两面:一曰科学,一曰民主。无科学,则无民主;无民主,亦无科学!
注2:根据皮后锋在《严复大传》中的考证。从严氏和伊氏到英国的时间,和年龄上看,两人不可能是同学。更可悲的是:这种众人都津津有味的“乡愿”,完全是中国传统的“官本位”思维!
注3:引自《寻求富强:严复与西方》,本杰明-史华兹,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注4:真正痛心的是,从中国人为了追逐权力,而一直自己人折腾自己人的历史来看,近代史的几场“革命”,都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为什么毛泽东当年肯定的几个近代大人物,严复、康有为、孙中山之外,还要加上一个洪秀全。(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革命周期率”的悖论!
注5:严复反对暴力革命,还有一个预言:就是担忧在新疆、西藏等所谓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生暴力事变的可能,可能直接导致国家分裂。
注6:胡适,字适之,就是取自严复《天演论》的主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注7:我们不得不遗憾地说,就严复学研究而言,目前为止最为深入的两位学者都在中国大陆之外,一位是美国学者史华兹,代表作《寻求富强》;另一位是台湾学者黄克武,代表作《惟适之安》。
======
1-写给女儿的第一封生日寄语:理解成功
2-写给女儿的第二封生日寄语:理解简单
3-写给女儿的第三封生日寄语:理解文化
4-写给女儿的第四封生日寄语:理解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