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一个童话故事里才可能出现的词汇,用在企事业单位的编制问题上,似乎有些可笑,但现实社会中实实在在发生的某些事情,却足以赋予这个词汇更丰富的内涵。
去年10月中旬,哈尔滨城管局公开环卫工,457个岗位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包括2954名本科生、29名研究生。经过层层角逐,22名研究生败北落榜。落榜者之一的王洋称十分热衷体制内编制,因不仅身份稳定,而且落户到城市会带来就业、教育等优势,“就算是死,我也要死在编制里。”
“死也要死在编制里”,这个近乎赌咒发誓的话语,犹如一粒石子投入水中,瞬间激起了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为他没有为自己的振振有词提供应有的价值支撑,而驱动其选择的不是环卫工人这份职业,却正是事业编制的巨大魔力!不就是让人死也情愿么?
为什么事业编制具有这样大的魔力呢?在中国,公务员、事业编制等“体制内”的职业,由于其特殊的地位会形成一系列的关乎社会地位、优厚待遇、稳定性、发展上升空间、福利保障等职业优势。即便公务员的“金饭碗”不易获得,事业编制的“银饭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尽管城管、掏粪工、环卫工等职位看似“低端”,但工作稳定、待遇优厚,重要的是“旱涝保收”,不用担心“下岗”,因此也会受到包括硕士在内的高校毕业生的热捧。
对于这样的选择,有人认为,研究生当环卫工是大材小用,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有人认为研究生当环卫工,是自身缺乏闯劲,求稳怕乱心理在作祟;有人认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身职业的自由,任何人所作的职业选择,只要不违反法律规定和社会道德,都应该给予宽容和理解。
诚然,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体制内外,但是这需要对应一个正常的社会生态。年轻人走出校门,寻找的是青春和理想的安放地,与价值实现的空间,而不是理想的安葬地,更不是托付人生的处所。即使现实中存在就业窘迫、竞争激烈、上升空间狭窄等情况,都不足以成为年轻人放弃实现价值的借口。
但令人遗憾的是,现在已经不少的年轻人尚未起步,便做着如何安葬青春、托付人生的大梦。他们选择逃避,不敢面对现实,更不敢想象未来,或只求苟活。当他们失去“释放自己”的动力和勇气,一个社会也就注定会失去应有的创新与创造的能力。
纵然社会制度不公、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体制改革滞后、几代人在应试教育模式下严重失去了自我,由此带来机会不公、分配不均、福利不善,也捆绑了很多年轻人获得更好发展的机会,但这难道不正是年轻人应该去改变的吗?如果人人都想着坐享其成,谁来创造未来呢?
这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进行指责,而是每个年轻人都应该自省的:苟活与改变,妥协与价值,到底孰轻孰重?高学历人才选择当环卫工,并不是什么可笑的事情,关键在于他们能够真正理解这份工作的价值所在,或者有多少人寄期望于在这岗位上实现自己的价值。如果他们仅仅把这份工作当成进入体制的捷径,是抱着“愿意死在编制里”的信仰,这种个体人格的沉沦只会让人怒其不争。
体制问题,自然需要国家通过顶层设计来解决,如创造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制造更广阔的就业机会,疏浚更顺畅的上升空间。如此,将体制由特权后花园还原为公共服务的平台,方可不再让体制的诱惑成为年轻人的魔怔,进而破除吸引年轻人殉葬理想和青春的魔力。
同时,作为现代公民,积极主动地去祛除社会各种旧制的弊端,本身也是一种责任。一个情愿死在编制里的研究生,从某种意义上讲,他的独立精神已经死了。只是选择追逐旧体制的红利,沉醉在既得利益的幻觉,不愿以独立的公民精神去承担改革应有的代价和责任,这样缺少个体觉醒的年轻人,甚是不值得理解和同情。
宁愿死在编制里的年轻人,与其说是中了编制的魔力,不如说是他们情愿被其吸附,在不公时代,他们进行妥协,进行投机,甚至不惜任何手段,包括去抢环卫工人们的饭碗,就是要拿到通向既得利益集团的门票。这样的情愿,实在不足以有任何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