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模式的特点


  中国模式的特点主要是在政治上和意识形态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共产党为领导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二是从第一点出发和资本主义世界所有的社会主义有着区别,它是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990年中共十三届七中全会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1992年中共十四大进一步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概括为9条: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走自己的路,不照搬外国的模式。
  2、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上,认为现在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会有上百年的历史,一切方针政策的制订都必须以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超越。
  3、在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上,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在社会主义发展动力上,改革也是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上,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上,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党的领导,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四项原则是立国之本。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上,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的统一上,实行“一国两制”,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从中共十四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归纳的9条可以作这样的概括:马克思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法制国家。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其特点具体表现在: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政治上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为理论指导,共产党是绝对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或叫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理想。这些内容高度概括为“四项基本原则”。
  中共十六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着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提上了日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三部分内容组成,一是人民当家作主,二是依法治国,三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要靠执政党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中国共产党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政治制度上实行党领导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及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认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是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并认为现阶段不可能在高层开展直接选举。在全国已有68万个村一级政权实行了村民自治和直接选举。温家宝总理2003年11月说:“中国很大,人口很多,经济不发达,发展又不平衡,在现阶段不可能在高层开展直接选举,条件还不成熟,首先文化素质就不够”。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对人民民主的认知已与过去不同,“以人为本”已成为中国领导人治国的根本思想,中共十六大之际,服务于民、还政于民,官员开始改变“为民作主”是人民的“父母官”的理念,对人权的概念的认知已趋全面,20世纪末签署了联合国国际人权公约。中共十六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发展又进一步。
   (二)在经济上,已不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总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以保证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对公有经济的主体,也要成为商品的生产者、经营者,接受市场调节,以提高效率和效益,具有竞争力。同时充分发展私营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最明显的特点是:

  1、结合国情走自己的路。根据建国后50年的经验教训,以及苏联东欧解体的教训,面对世界的复杂现实,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从中国现实的国情出发。建国后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总体上还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欠发达、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要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所以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要从低起点一步一步的向前发展,不能采取超越阶段的跳跃,中国是一个农民多数的国家,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工业化的道路。中国教育比较落后,劳动力素质不高,就多数农村来说人民生活首先要解决的是温饱问题,然后才是小康,分步走就是必要的。中国是一个大国,不能主要依赖外援改变面貌,而只能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邓小平正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教训和中国的实际得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支持发展生产力的最重要最正确的结论。中国政府制订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不是过急的、冒进的,而是扎实的,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可以兑现的。21世纪中国发展的战略仍然是首先发展经济,对外不结盟,坚持社会主义的道路。
  2、突破封闭,博取众长,学习先进,融于世界。这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特点。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他说:“切不可把中国搞成一个关闭性的国家,实行关闭政策的做法对我们极为不利”,他认为外国的东西不能照搬照用,外国好的东西要学习、吸收。他提出“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是非得失的标准。中国领导人认为,应当承认自己的差距,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管理以及在治国上的经验都应当学习。江泽民、胡锦涛多次率领最高层听专家讲各方面内容的讲座,胡锦涛2003年最后的(上台以来的第九次)讲座是学习外国史。中国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国之路,设置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由经济特区发展到全国。引进资金、先进技术,兴办中外合资、完全外资企业。发展了贸易,扩大了出口,由主要农业、原材料出口到轻工业、机械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991年出口不到30亿美元,到2001年已达465亿美元,占出口额的17%左右。中国积极开拓与世界的贸易,对周边国家采取务实的睦邻政策,与东盟、欧盟建立了日益密切的关系,与世界的贸易坚持了平等、互惠互利的原则,几乎很少看到有附加的条件和意识形态的痕迹。中国贸易额由20年前的32位跃居到第6位,2003年对外贸易额超过6000亿美元,外汇储备2003年11月已达38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2002年12月加入世贸组织,使中国经济进入了世界经济的行列,中国政府政策透明度提高,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全面和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现在已有3万多家企业开展了跨国经营。北京50个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项目面向全球招商,中国庞大的市场也为国外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商机。中国吸引外资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的数字显示,2002年占有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达4480亿美元,居全球第4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外商将更加有利,2003年中国得了570亿美元外国直接投资。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四大出口国,第三大进口国,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具有强劲的拉动力。保持了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也为世界经济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3、在稳定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没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稳定政策,不会有正常的发展;没有发展,政治、经济上稳定也不可能存在。中国把稳定和发展很好的结合起来,这就是“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发,促进发展,保持稳定”。中国“以开放改革促发展”,“抓住战略机遇”,作为创新的策动力,而创新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语)。要发展就要创新。中国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个崭新的事业,在经济上、政治上都要不断走出新路,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是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到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从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到计划经济、市场经济都是经济手段,最后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实践中一步一步的创新走出来的。对实现中国现代工业化,从迫求主要经济指标到GDP的全面发展,迫求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环境,与自然的和谐。迫求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不再是口号式的理想,而是脚踏实地的分三步走,一年上一个台阶,到21世纪中叶达到工业化和全面小康的水平。所以稳定、发展、创新是相辅相成的,这样才能与时俱进。
  4、中国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90年代后期,当经济发展具有一定规模时提出加大对中西部的开发,现在又提出加快对东北地区的开发,重振东北工业基地,这有利于地区发展的平衡,提升全国的生产发展水平。2003年把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明确为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这就使私营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有利壮大公有经济,提升全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中共十六大,再次强调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这确是整个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为了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80年代就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扩大招生规模,以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同时把控制人口的增长,一直作为长期性的战略性的国策。所以中国经济走向了全面的协调,为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在路线上,继承延续,目标不变,内容不断充实。政治、经济路线一经人民认可,不因领导人的更迭而大起大落或改弦易辙,就能保证国家、社会的正常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