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需要做什么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领域超常规发展,得益于中国搭上了美国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现在,国际金融危机彻底阻挡了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的战略机遇也就此打住了。正如一个部队经历一场战役后,需要修整一样,中国经济也需要修整,需要一次较长时间和彻底的修整。

  从根本上修整中国经济,就要在制度层面对中国现行制度进行新的改造,即消除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制度上的缺陷,我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
  1、社会保障问题。自新中国建国以来,中国的社会保障就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体制内就业的人口有比较彻底的社会保障,体制外的城镇人口有一部分社会保障,而广大农村人口几乎没有社会保障(最近几年政府在这方面有所改善)。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治久安的。
  2、户籍歧视。全世界各国中,除了中国等少数几个国家有严格的户籍制度外,都取消了这一歧视性政策。纵观中国历史上的户籍制度,本质上都是统治者牢牢控制和防范本国民众的一种手段,户籍制度是封建统治者历史遗产中的糟粕,现在,中国经济得到了质的大发展,到了应彻底铲除的时候了。
  3、政府过度占有社会资源。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政府层面的,朱镕基在任总理时就说过,我们的财政是吃饭财政。政府的财政收入,基本都都用于了政府行政,能够用于改善民生的,少得可怜。时至今日,即使到了中国政府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还不包括五花八门且规模庞大的政府行政收费),这种现状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最令人感到绝望的事实是:中国有几个省(市)、县、乡政府和直辖部门的办公大楼,不是本地最豪华的建筑之一?中国各级政府的行政总费用的增长幅度,总体与同期经济增长相当。
  第二个方面是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在中国的宪法上定义定位是全民的,但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到底做得如何呢?国有企业得到的是全社会最佳的资源(人力资源、自然资源、金融资源等),但是,第一,不向国家财政缴纳每年的盈利(别给我说央企红利哦,搞清楚央企红利再说话),第二,没有向全社会提供比非国有企业更加廉价和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即在现实社会里,国有企业只不过是经济活动中的特殊利益阶层,他们赚了钱不上缴国家财政,赔了钱让国家财政和央行买单,即全社会纳税人买单。
  在此,国有企业的问题,我要略加展开阐述。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的GDP产出,只占中国全部GDP 的约三分之一(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至多只占到全社会的1----2层),而印度占了约50%。如果以国有企业的就业人口和产出量划分社会制度,印度应该划为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应该划为资本主义国家。我们再考察西欧和南欧等国家,二战结束后这些国家的骨干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那个时候国有化风靡全球),虽经二十世纪八十年实施了一波私有化,但国有企业的比重在全社会经济的比重仍然很高,这次欧债危机,这些国家估计会实施第二波私有化。
  从世界范围内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第一,国有企业是多是少,不是划分本国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第二,任何制度形式的企业都可以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和发展,公有制企业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中,私有制企业可以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三,消除各类型企业(国有企业、跨国公司等)在本国经济生活的垄断和特权,是提高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的最佳途径,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职责之一。
  告诉各位一个非常不幸的事实,我所了解到的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企业,每年的盈利中的相当部分,直接上缴本国政府的财政(纳入财政预算,用于全民),但中国目前一分钱没有上缴,西方发达国家中的国有企业,在本国经济活动中几乎不享有特权,虽然存在垄断,但前提是,你要受到严格的法律约束和社会监督,并提供非国有企业不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价格)。一句话,我们现在的国有企业,比西方发达国家的国有企业,差得太远了。
  
  中国政治体制的生命力,来源于消除社会方方面面的制度性缺陷和不足。作为共产党人和体制内的人士,与远大的政治理想相比,更要有宽阔的胸怀:对待利益要拿得起、放得下,对待社会公众的不满乃至发泄,要予以严肃的尊重和改进。
  
  希望总书记和总理说的改善民生,能落实到实处;希望国务院主导的结构调整,能将中国经济中的各种“价格泡沫”,一个个挑破。回归合理;希望发改委查处类似中国电信行业垄断和商业欺诈的调查,未来越来越多。希望国资委要求国有企业每年披露社会责任报告的监管,越来越严厉。
  人民的希望和不满,就是我们要修整的内容。中国政治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改革和再造与中国快速发展相适应的经济制度。经济发展越好,人民对党和政府的要求和期盼越高----公平正义的呼声会越高,这是非常正常而合理的,不是非分之想,不是刁民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