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报》发表蔡律观点
新闻解读:中国经济主要靠投资拉动的经济,在宏观调控和调结构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功能受到制约,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主要依靠土地资产贷款、土地增值还贷,早在2010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指出,银行约40%新增贷款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银行信贷资源流向民营中小企业比较少。好在国务院已经较早注意到这个问题,如融资平台公司举债融资规模迅速膨胀,运作不够规范;地方政府违规或变相提供担保,偿债风险日益加大;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风险意识薄弱,对融资平台公司信贷管理缺失等。为有效防范财政金融风险,加强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2010年6月10日国发〔2010〕19号《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进行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资本、资源的扩张受到抑制。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指地方政府为了融资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所组建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通常简称城投公司)、城建开发公司、城建资产经营公司等各种不同类型的公司,这些公司通过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土地等资产组建一个资产和现金流大致可以达到融资标准的公司,必要时再辅之以财政补贴等作为还款承诺,重点将融入的资金投入市政建设、公用事业等项目之中。以土地作为融资杠杆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土地资源总有用完的时候。发展实体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扶持民营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才是地方政府在完成基础设施构建后的主要着力点。在2012年经济增速下滑态势下,把稳定和扩大投资、扭转投资下滑势头作为稳增长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举措,坚持以稳增长为调结构服务,才是长远之计。
“八大投”变“五大投” 重庆资本运作分量缩水
2012-08-03 来源:中国经营报(北京)
由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2002年一手组建的“八大投”投融资集团在经过十年洗礼之后要进行“大瘦身”。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八大投”将调整为“五大投”。十年之后,重庆投融资平台的这一变化会否再次引起国内投融资体制的连锁反应?
定调“五大投”
“现在重庆投融资体制确实已经发生变化!”8月2日,重庆市国资委一位人士证实,“2002年陆续组建八大投资集团之后,经过阶段性的发展,有的投资集团已经转型和剥离,习惯所称的 八大投 已经变成 五大投 。”
不过,这样的变化,对于重庆国有投资集团内部人员来说也并不十分清晰。今年以来,重庆地方媒体及国内其他媒体中的各种报道中,提到的依然是“八大投”。
本报记者获悉,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7月12日召开的“重庆市上半年经济工作会议上”首度在公开场合提出“五大投”概念。他说,“八大投今后可能就是五大投了。”
当时,他还表示,“习惯上的八大投现在已经是六大投 了,去年重庆水务集团和重庆水务控股已经进行了合并,从而减少了一个;而负责公路建设的重庆高速公路建设投资公司也已经转型做旅游;今后能源投资集团(注:重庆建投)也要划归到工业产业集群去,今后就是五大投 了。”
据记者了解,在黄奇帆公开表示“八大投”将变为“五大投”之前的6月底,重庆国资委主任崔坚在一次干部大会中提道:“要推动地产、城投、交通开投、高速、水务等五大投深化管理和市场化运作,支撑城市化进程。”
记者与重庆国资委相关人士取得联系,该人士也坦承重庆在今后将形成“五大投”的格局,但涉及“八大投”具体的问题目前还不便透露。
分量缩水
随着重庆实施“八大投”变身“五大投”,重庆国有企业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
从2002年开始,在黄奇帆的推动下,重庆相继成立重庆城投等八大投融资集团。这些投融资集团由政府向“八大投”注入储备土地,“八大投”以储备土地作抵押向银行贷款。随着土地市场增值,“八大投”在市场上拍卖赚到的钱将会归还银行贷款,同时承担公共设施建设。
统计数据显示,2002年重庆国有资产仅有1700亿元。黄奇帆曾经表示,此时国有资产中,工商企业比重为70%多,金融和基础设施仅有20%多。
随着被赋予了土地储备功能、承担了重庆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等公共领域重大项目重要的投融资平台 “八大投”的成立,迅速改变重庆国有资产格局。截止到2011年底,重庆国有资产达到1.5万亿元。黄奇帆曾经透露,“1.5万亿当中,40%是八大投,30%是金融、30%是工商企业”。按照这一说法,截至2011年底,重庆“八大投”规模已经达到6000亿元左右,与成立之初的规模相比,几近增长20倍。
但在高速增长中,重庆“八大投”也在发生变化。“八大投”之一的重庆高投司在2006年9月变身为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到2010年底,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又将旅游板块独立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
在黄奇帆的规划中,重庆能投也将退出“八大投”。2006年,重庆八大投之一的重庆建投与重庆燃气集团共同组建重庆能投集团。目前,重庆能投集团以煤炭、电力、天然气的投资开发和营销为主,兼营基本建设、火工产品、建材、机械、物流等;到2011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67亿元。重庆国资委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能源是重要的工业产业链,划入产业集群也是必然。
不过,记者从可靠渠道获悉,对于“五大投”未来在重庆国有资产中的比重,黄奇帆设定为25%左右。他表示,重庆国有资产达到2万亿之时,重庆“五大投”最多不超过25%,75%是金融和实体经济。
重庆国资委主任崔坚则透露,国有资产要进一步调整结构,工商及服务业、地方金融、城市基础设施三大板块的格局要按照4:3:3布局。很明显,在黄奇帆和崔坚略有不同的“比例”描述中,曾经在重庆国资中充当大哥形象的 “八大投”将在未来减轻分量。
清查地方债
“ 八大投只是一个暂时的机制,到了一定的时候是需要淡出。”8月1日,重庆大学蒲勇健教授表示,“一方面是 八大投 发展多年后,也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国有投融资平台应该淡出一些领域为民营经济等腾路。”
“八大投”当中的高投司首先变为重庆交通旅游集团,再变为重庆旅游投资集团,其实就体现转型升级。崔坚表示,高投司从当初“修路的”,变成“搞旅游的”,这背后涉及战略的转型以及项目、人才、企业文化的全面调整。
不过,仅用转型升级来解读“八大投”转向“五大投”并不全面。早在2010年10月,全国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查基本结束。结果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地方融资平台贷款余额为7.66万亿元;其中,发现有问题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2万余笔,涉及贷款金额约2万亿元。在2011年,审计署又发布报告称,地方债务高达10.7175万亿元,其中,地方融资平台、政府部门分别举债4.97万亿元和2.49万亿元。
首先打造了地方投融资平台模式的重庆,地方债务并不轻松。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重庆区县政府性债务余额为2159亿元,其中政府负有直接偿还责任的债务1782亿元,占83%;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52亿元,占12%;其他相关债务125亿元,占5%;而在这些举债主体中,融资平台公司债务余额1581亿元,占73%。
面对国家层面的压力,以及自身的债务压力,重庆针对“八大投”为主的地方债务平台也进行了清理。3月21日,重庆市发改委、财政局已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全市政府投资项目BT融资建设清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与地方债务相关的建设项目已被重点清查。黄奇帆也强调,地方融资平台债务不能够超过60%。然而,从公开的信息可以查询到,重庆“八大投”中多家公司的债务一度超过了60%的红线。根据已经被剔除出八大投的重庆交通旅游投资集团公布的2009年财务数据显示,其债务率高达72.89%。
而且重庆“八大投”的转型中,或许也将给中国投融资体制的变革带来一些变化。中国西部(香港)投融资服务有限公司董事蔡律表示,“未来地方融资的平台发展中需要更加注重风险防范,而且要随着市场发育成熟逐步退出,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多的给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让出道路,重庆投融资体制发生的变化或许也会影响到国内其他地方投融资体制。”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不断有专家呼吁限制地方投融资平台的边界,甚至要求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相关措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副部长魏加宁就表示:“规范地方政府平台的投融资行为,要重新定位、加快重组,国家应该制订统一标准,将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严格限制在某些领域,比如说基础设施的建设领域。”
《中国经营报》发表蔡律观点
评论
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