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单位搞周年庆已然成了一种流行时尚,连作为教育机构的各类学校,以及高等院校的各院系,也都搞周年庆。当然,不会像许多商家那样每年搞一次,一般是逢十逢百搞校庆或院系庆,但投入也要大得多,少则几十万。开会、讲话、参观、联谊,当然还有喝酒吃饭不在话下,钱就是这么用了。
学校的周年庆照例要请校友,尤其是知名校友返校。知名与否,当然是以时下标准,即有多大的权和多少钱,学术成就则绝对是次要的。权大的和钱多的坐前排,坐上座,知名教授除非院士之类,一概朝后坐。坐前排居上座的学生,看到昔日的老师“忝陪末座”,好像也无人觉得不安不妥。中国人排座次虽然很有讲究,甚至几成一门学问,今天却也简单,官有级别,钱有数字。至于学问、品行以及学生的口碑,那不属于座次学的范畴。
当然,但凡还有点规矩的学校,除了权贵与富豪,总还要提起草创时期的学术名家,以示抚今追昔,不忘根本。我所服务的院系在庆祝建系50周年时,也搬出了建系时的“五大元老”。这“五大元老”今天不要说在社会上知道的人已经很少,即使在我们系里,要不是系庆,恐怕一般学生也不一定知道。当然,这也不能怪他们,他们入学时,这些老先生都墓木已拱。即使是我这样上个世纪80年代初入学的人,也只见过五位中的四位。
按姓氏笔画在五老中应该排在第一,而实际排末位的王蘧常先生(可能因为他是副教授的缘故),始终不曾见过。王先生当时还健在,带研究生,但从不来校,每月工资都是别人送去,带的两位研究生每周去其府上就教。不要说一般学生,就是系里的同事,没有见过他的也大有人在。据说,从院系调整他来复旦后就一直如此,从不来校。什么原因,不清楚。人们偶尔提到他,是因为日本人对他的书法极为佩服,誉之为“当代王羲之”。人们津津乐道于他的书艺,很少涉及他的师道与人品。
至少对于我来说,如果不是沈宁先生的着作《百世门风》和发表在《随笔》杂志上的“与大师谈大师”的文章,真以为王先生留给我们的只是他的章草艺术。然而,从沈宁的着作中得知,蔡元培先生曾给王蘧常先生下过“经师人师,乃国之珍”的评语。事实证明,这绝非过誉之词。根据他的学生回忆,他进教室授课,从来不拿讲稿,只带两根粉笔。上课时,在黑板上写几个提纲,然后半闭双目,侃侃而谈,引经据典,《尚书》、《史记》、《汉书》等等,都能全篇背诵,连注释旁引都能一一道出,从无漏误。据其学生冯其庸记载,王先生讲《庄子》,讲课不带课本,从正文到注释,全部背出,与学生带的《庄子集释》一字不差。但他绝不只是一个背书机器或两脚书橱,他常在疏解各家注疏后,出以己意,发人深省。这样的老师当然深受学生爱戴,终身不渝。
范敬宜先生也曾是王蘧常先生的学生。在他担任外文出版局局长期间,想盖宿舍,打报告给国务院申请经费。打听到当时主管财经的副总理当年也是王先生的学生,遂将给该副总理的信寄给王蘧常先生,请他帮忙。王先生只在那封信的信头上注了八个字:此生诚实,其言可信。然后将信寄往北京。没过几天,二百万元的基建资金就批下来了。如此古道古风,在上个世纪80年代居然还重现了一次。随着王先生这样的人淡出历史,这样的事恐怕再也不会有了。老师见了权贵或富豪学生点头哈腰陪笑脸,现在大概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王蘧常先生所体现的延续千年的传统已然消失,一种相反的传统正在形成。
为什么现在的人在权势面前越来越直不起腰?为什么不再有笑傲王侯公卿的一介布衣?也许,是由于传统的义利之辨早已被作为“封建糟粕”弃之不顾,人生的最高原则是“利”,而不是义(正义)和尊严。当现代知识人将“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准则和追求目标时,必然不惜将自己的独立人格和尊严与掌握利益资源者做某种交换。仍要守死善道如王蘧常者,则只有受穷一途,所谓君子固穷也。抗战时汪伪政权接管他服务的大学,他宁可辞职,也不替日本人做事。国民党让他出任《中央日报》主笔,介绍他到上海教育局任职,都被他拒绝。身为民主党派负责人的亲戚动员他加入民主党派,也被他以只会教书,对政治不感兴趣为由拒绝了。结果则是清贫乃至贫困。稍知变通,当不致如此。
风骨与尊严
评论
编辑推荐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