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尚君导演的《人山人海》一度成为热点,因为它获得了2011年威尼斯电影节的最佳导演奖。但它至今也还只能被想象,因为未在中国大陆公映。
这是一个追凶的故事,开始于一场突然发生的凶杀案件。中国西南地区的山野,白花花的阳光和山路,两个青年骑着一辆摩托车驶过。他们拐到一个僻静无人处,坐在后面的小伙子撒尿回来,突然掏出一把小刀,把驾车的青年捅死了;他离开,又回来,继续捅了几刀,把尸体拖到边上……
这构成了主人公老铁后来所有行动最直接的动力和缘由——死者是他的弟弟。凶杀是为了抢那辆摩托车,这在当地是经常遇见的情形。警察找到了嫌犯,但人已跑了,老铁在嫌犯家等了几天,毫无结果,一场法事之后决定上路。他去重庆,在那一带遇见各色人等,一场徒劳的寻找之后,他回到乡里,得到一点线索又再出发;这次他去一个煤矿,在矿工中发现了凶手。但影片的结尾,是一场集体的毁灭。
摄像机跟随老铁的足迹,铺展开一部分中国基层社会的现实场景。其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重庆的一个空间。那是个莫名的所在,封闭曲折而又狭窄,老铁和他的同乡在里面游走,昏黄的灯光下,他们推开每个房间的门,里面隐藏的不同形态的民生一闪即逝……虽然只是一个段落,但它传达出了游离在故事周边的底层社会的生态和气息。
这是部有关反抗的现实主义影片,但导演并未将这种反抗置于对抗性的关系当中。影片几处出现了警察,最过分的一次,是一个警察与老乡合谋骗老铁的钱,但警察只是站在提款机旁,几乎没有对白。另外两次警察的形象也都相当温和,尤其老铁第一次徒劳寻找后回乡,警察来到他家,甚至怀着歉疚,表白跨省缉凶的难度,临走还留下了一些钱……这几乎是全部影片对国家权力机构的涉及和表现,它相当收敛,完全不含挑衅意思。
这能否被看做一种妥协?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并非简单的剧情设置,而是联系着导演对当下中国社会结构的认知。蔡尚君在毛泽东1925年写的那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当中,看到了其中描述的情形与今日中国社会现实的对应。像很多知识分子一样——尽管他不喜欢被归为这一类——他也认为农民和土地问题是中国社会由来已久、直至现在仍然渗透到社会肌理最深处的问题。也许正是从此出发,他在影片中塑造了一个孤独的个体。老铁孑然一身为兄弟复仇,在城乡之间漂荡;他也有儿子,但并不真正拥有家庭;他凭借本能以及内心积累的愤怒行动,而不是依据与正义有关的明确的道德尺度。这些都折射出这个时代个人的处境,而他的行动力构成了影片叙事的动力。
导演显然珍惜这种行动力。当老铁再次出发,进入矿井下,这个社会中最隐秘和黑暗的部分,导演的叙述也经由个体转移到了一个群体。这是个无明的所在,聚集了许多老铁的同类。蔡尚君将影片命名为“人山人海”,正是因为他相信这种汇聚里面隐藏着一种不可见的力量。他们那种感性的爆发也的确令人震撼。影片结尾,除了一个少年,其他的人都被深埋地底。这时废墟中有奔突的火焰,这个场景让人想起鲁迅的句子“地火在地下运行……”
这死亡里面包含的悖论,在于它似乎是一场没有来由的、发生在同类之间的自我毁灭,其中很多是无辜的。当他们的死并未触及和撼动那令他们坠入无明之中的桎梏,这种死的意义又何在呢?蔡尚君给出的解释与佛教有关。他说当恶巨大的时候,佛会怀着慈悲之心呈现愤怒相。他去杀生,去震慑,那其实也是超度。他把老铁这个人物看做一个践行者,他获得了有限的认知和觉醒,没有选择沉默,也没有选择苟活。他的爆发里面包含了现实的能量。他的解释里未尝没有精英的色彩,却不是简单的因果轮回,那里面亦包含了一种勇猛,这是今天带龙标的电影里面很少见的。
无明的力量
评论
编辑推荐
13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