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忠烈“死士”大全


三国忠烈“死士”大全

通常来说,“死士”是指敢死的勇士,大多是江湖的侠客,为了荣华富贵或是报恩,为王侯贵族卖命,从事的基本上是突击和暗杀两种任务。与此不同,在整个战乱纷争的三国年代,涌现出众多英雄人物,他们或忠君事主、或为国尽忠,或为义献身,堪称之为真正的“死士”。试列举如下(本文不含上阵被杀的武将)。

一、十常侍乱政,谏议大夫刘陶、司徒陈耽谏灵帝诛之。帝怒将二人下狱。十常侍即于狱中谋杀之。

二、董卓专权,废帝立陈留王;朝堂之上尚书丁管挥手中象简,直击董卓。卓大怒,喝武士拿下牵出斩之。

三、越骑校尉伍孚,见卓残暴,愤恨不平,欲伺机杀卓。一日于阁下,拔刀直刺卓。卓气力大,两手抠住伍孚手臂;吕布便入,揪倒伍孚。卓大怒,命牵出剖剐之。孚至死骂不绝口。

四、愚蠢韩馥引狼入室,请袁绍同治冀州州事。弃职而去者三十余人。独长史耿武与别驾关纯伏于城外,拔刀刺杀绍。袁绍大将颜良立斩耿武,文丑砍死关纯。

五、李傕、郭汜为董卓报仇,攻破长安。司徒王允不赦二贼,于城楼上跳下,大骂:“逆贼何必多言!我王允今日有死而已!”王允即被二贼杀于楼下。

    六、袁术僭称帝号,起七路军征徐州吕布。命兖州刺史金尚为太尉,监运七路钱粮。尚不从,术杀之。

    七、曹操疑虑太尉杨彪做二袁内应为害,乃免彪官,放归田里。议郎赵彦愤操专横,上疏劾操不奉帝旨、擅收大臣之罪。操大怒,即收赵彦杀之。

    八、太医吉平下毒谋操,被识破下狱;身上无容刑之处,终撞阶而死。史官有诗曰:“汉朝无起色,医国有称平:立誓除奸党,捐躯报圣明。极刑词愈烈,惨死气如生。十指淋漓处,千秋仰异名。”连带“衣带诏”参与者董承、王子服、吴子兰、种辑、吴硕等五人连家小均被斩。

    九、吴郡太守许贡因通曹被孙策绞杀,贡家属皆逃散。贡家客三人,为许贡报仇,趁会猎之际袭击孙策,使策被箭受枪(后伤重而亡)。程普引数人至,将许贡家客砍为肉泥。有诗赞曰:“孙郎智勇冠江湄,射猎山中受困危。许客三人能死义,杀身豫让未为奇。”

    十、袁绍兵败,沮授被囚。授见操,大呼曰:“授不降也!”操厚待之,留于军中。授乃于营中盗马,欲归袁氏。操怒,乃杀之。授至死神色不变。操叹曰:“吾误杀忠义之士也!”操命厚礼殡殓,题其墓曰:“忠烈沮君之墓。”

    十一、曹操击败袁绍攻入冀州,生擒审配。配曰:“吾生为袁氏臣,死为袁氏鬼,可速斩我!”操教牵出。临受刑,叱行刑者曰:“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南而死!”乃向北跪,引颈就刃。

    十二、曹操欲起兵五十万下荆襄,太中大夫孔融以无义之师谏,被曹操叱退。御史大夫郗虑进谗,操命尽收融家小并二子,皆斩之,号令融尸于市。

    十三、刘表既死,蔡夫人与蔡瑁、张允等欲立次子刘琮为荆州之主,幕官李珪大骂瑁等曰:“汝内外朋谋,假称遗命,废长立幼,眼见荆襄九郡,送于蔡氏之手!故主有灵,必当殛汝!”蔡瑁大怒,喝令左右推出斩之。李珪至死大骂不绝。

    十四、刘璋欲请刘备入川。主簿黄权、李恢等苦谏刘璋不从;从事王累,自用绳索倒吊于城门之上,一手执谏章,一手仗剑,刘璋仍不从,王累大叫一声,自割断其索,撞死于地。

    十五、献帝与伏后托宦官穆顺传书于伏完谋操。穆顺藏书于头髻内,仍为操所获。操大怒,执下穆顺于密室问之,顺不肯招。操使人将伏后乱棒打死。随即入宫,将伏后所生二子,皆鸩杀之。当晚将伏完、穆顺等宗族二百余口,皆斩于市。

十六、文武众官议立曹操为魏王,尚书崔琰力言不可。操怒,收琰下狱问之。琰虎目虬髯,大骂曹操欺君奸贼,终被杖杀在狱中。后人有赞曰:“清河崔琰,天性坚刚;虬髯虎目,铁石心肠;奸邪辟易,声节显昂;忠于汉主,千古名扬!”

十七、侍中少府耿纪,司直韦晃等见曹操进封魏王,出入用天子车服,心甚不平;故结连汉相金日磾之后金祎,太医吉平之长子吉邈、次子吉穆等五人,共聚家僮仆人千余,于正月十五张灯结彩、庆赏佳节之夜举事。长史王必总督御林军马,曹休、夏侯惇引兵接应,混战中金祎、二吉皆被杀死,耿纪、韦晃被捉。操传令将耿、韦二人,及五家宗族老小皆斩于市,耿纪厉声大骂不绝而死,韦晃以面颊顿地咬牙皆碎而死。

十八、曹丕欲废帝自立。曹洪、曹休带剑入宫寻玉玺。符宝郎祖弼叱曰:“玉玺乃天子之宝,安得擅索!”洪喝令武士推出斩之。祖弼大骂不绝而死。后人有诗赞曰:“奸宄专权汉室亡,诈称禅位效虞唐。满朝百辟皆尊魏,仅见忠臣符宝郎。”

    十九、司马师兄弟二人专权,魏主曹芳招太常夏侯玄,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三人密议除贼。不料被司马师搜出血书密诏,师遂令将三人腰斩于市,灭其三族。三人至死骂不绝口。

二十、魏主曹髦领数百人出宫伐司马昭,尚书王经挡驾哭谏,曹髦不从。昭使贾充弑君。王经见状大骂贾充曰:“逆贼安敢弑君耶!”贾充报知司马昭。昭使人收王经全家下狱。经母大笑曰:“人谁不死?正恐不得死所耳!”王经全家皆被押赴东市。王经母子含笑受刑。

 文死谏武死战历来是中国文人臣子、忠臣良将的传统。武将在外冲锋陷阵、
开疆扩土、保家卫国,文臣在内冒着身陷囹圄、发配边疆、身首异处、家族被夷的
危险誓死进谏匡扶正义,文武都是国家与民族少不了的脊梁,其浩然正气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