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佛山“酱油门”
今年5月份,广东媒体报道广东佛山一家年产酱油8万多箱的某大型调味公司,被发现使用易致癌的工业盐水代替食用盐。使得位于该地的著名企业佛山海天调味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天公司”)一下处于风口浪尖,网络上出现大量的质疑之声,使得广大消费者本已经脆弱的食品安全信心陷入了进一步的低谷。“酱油门”事件出来以后,海天公司第一时间辟谣,称其与生产使用工业盐的高明威极调味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威极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同时,当地政府部门也出来说明威极公司与海天公司没有任何关系,使用工业盐的公司是威极公司而非海天公司。今年6月份,海天公司以侵害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为由将威极公司告上法庭,近日,佛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做出一审判决威极公司构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应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赔偿海天公司经济损失655万元。
随着佛山中院的一审判决,佛山“酱油门”事件似乎有了一个最终的结果,海天公司似乎是清白的。即便是如此,仍然有很多消费者质疑海天公司与危机公司的关系。
该事件却需要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进行反思。比如报道此事件的媒体,为什么在没有调查清楚之前,却要用某大型调味公司这样含糊的词语?为什么相关政府部门在处理此事的时候也没有说明添加工业盐的企业的具体情况?当然,最为反思的应该是海天公司,这样一起“酱油门”事件,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说该事件是可以避免与海天公司产生联系的,造成现在的结果是,仍然有很多的消费者在质疑海天公司与威极公司是否真的是没有一点关系,威极公司在海天公司眼皮底下存在了十几年,海天公司对此熟视无睹,而是在“酱油门”事件发生以后采取“亡羊补牢”的措施,而此时对其生产经营的影响还是巨大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局档案显示,海天公司最早在1992年就已经申请注册了“威极”商标,1994年被商标局予以核准。而且,根据相关材料显示,海天公司是将“威极”商标的产品投入了市场,并且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威极公司成立于1998年,而两家公司的距离不过十几公里。由此可以看出,海天公司对于威极公司的存在是肯定知晓的,对威极公司突出使用“威极”的不正当行为也是知晓的。在这种情况下,海天公司却允许这种情况存在了十几年,不能不说海天公司对于商标权的保护是漠视的,根本没有意识的商标的重要性。商标的保护不仅仅是一个注册行为就足够的,是需要企业运用法律的手段进行维护的。想想一下,如果海天公司在威极公司具有不正当行为之初就向相关的行政部门投诉或者向法院起诉,完全可以在“酱油门”事件之前就把威极公司与海天公司割裂开,在发生“酱油门”事件之后,就不会使广大的消费者将该事件与海天公司联系起来。
品牌的保护本身就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申请与注册,也不是简单的投诉与起诉,而应该是各个环节紧紧相扣,这样才能形成品牌的立体保护,相比较“救火队员”式的保护,显然前者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