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一个人看待事物的角度比客观事物本身更重要。痛苦,在更大的程度上是来自于自身对痛苦的关注,而并非痛苦这件事情本身。
每个人天生都具有适应性,即调整自己来适应这个世界。可也存在另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总是对我们已经适应的事和物视而不见。
生活对于每个人的真正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对于生活的态度。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可能完全没有压力,有压力是正常的,我们不要以为没有压力的生活才是幸福的生活,也不要以为把一切该得到的都得到了剩下的就是幸福,这些观点都是片面的,幸福不是将来时,而是现在进行时。
无论什么时候,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不要急于否定自己。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类的身体和心理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整体。有的时候开心是笑容的源泉,而有的时候笑容是开心的源泉。
人们改变的连续过程就是:改变习惯、逃离舒适区,进入延展区和恐慌区;养成新习惯,形成新的舒适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循环往复中螺旋上升,获得更多的幸福。
积极心理学可以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即认知、情感、行为。
1.认知是指我们对某事或某对象的看法,例如有的人认为社会是黑暗的、老板是贪得无厌的之类。
2.情感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如喜、怒、悲。恐、爱、憎等。
3.行为当然就是大家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的一切活动。
这三个系统,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是否幸福。
我们的情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认知。我们在某一时刻感到欣喜、失望还是忧郁,取决于相关的认知和信条。
认知不但决定我们感受事情的方式,而且对我们的行为方式产生重要作用。
1.认知可以激励我们去做那些与目标一致的事情,例如跟朋友保持联系、坚持锻炼、培养业余爱好或者去解决某个问题。
2.另一方面,认知也可以产生自我挫败的行为,例如办事拖拉、伤害我们所爱的人、把自己孤立起来,或者忽视自己的健康。
也就是说,认知既可以产生有益的行为,也可以产生有害的行为。
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建立固定的习惯。习惯,这才是人们真正缺少的。每个人的自我约束能力都是有一定量的。我们要从依靠自我约束能力来获得转变转换成为养成一种好习惯。
保持一个习惯并不需要很多的自我约束能力,但是如果要养成习惯需要付出的就比较多,因为人们极容易在这个时候退回到原来的习惯去。
最好的做法是:一旦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之后,就不要再犹豫,马上开始行动。刚开始可能并不容易,但是经过21-30天的时间后,一个新的习惯就可以固定下来了,就好像早上刷牙那样自然。
灵感是认知飞跃的心理现象。
痛苦情绪和快乐情绪共用一个神经通道,如果想堵住痛苦的情绪,同时也会将快乐的情绪堵住。所以,只有疏导痛苦的情绪,才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快乐情绪。
这个世界充满未知和模糊,人们经常焦虑是因为难以理解事物的完整性和创伤性障碍的因果关系。于是,我们在寻找事件的完整性和意义,这样就能控制和预测自己的生活。
设定目标能改变人们的行为,减少拖延,提高效率。
人一旦能够下定决心,他就会变得很有远见,过往的经验也开始发挥积极的作用,能够预见未来的许多可能。
达成目标本身不会给我们带来快乐,目标所起的作用和到达目标的过程才会给人带来快乐。
为什么很多取得大成就的人并不开心,甚至酗酒吸毒呢?在外人看来,他们应有尽有---名望、财产、美貌,他们为什么还会走上歧途呢?为什么不开心呢?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快乐都寄托在了成功本身。他们追求成功的过程并不开心,但他们总是劝慰自己说,我现在不开心没关系,等以后拥有一切之后就开心了。我们前面说过,即使获得世界冠军,人们因此而获得快乐也只能持续有限的一段时间。更可怕的是,他们发现再没有什么东西能让他们开心了,于是他们变得绝望,消极厌世。
上述分析也可以部分解释中年危机的原因。人到中年时,很多人已经实现原来的理想、有所成就。但他们不知道接下来要干什么。
选择自己最在乎的目标的好处有很多:首先,设定自己最在乎的目标能让自己更快乐。你无须屈从外界压力非要成为一名科学家,你在追求自己最在乎的东西,这样的过程必将带来更大的乐趣。其次,除了增加幸福感之外,设定自己最在乎的目标能消除内心的矛盾,克服内心的焦虑感和不安全感。这是因为:设定的目标很好的回答了“我是谁”、“我在干什么”、“我为什么会在这儿”等存在性问题。
我们越充满热情,越开心的去追求,越能更好地达到目标。显而易见,这样的人更加容易成功。这就是人生中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