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哈佛积极心理学笔记》
幸福不是一个终极目标,如果人生就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这个人生事实上是不太幸福的。因为幸福应该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终点。
至今为止,你接触到的所有的教育都是有关信息的,你就像是一个容器,不停地往里面装信息、数据。可这是不够的,你还需要改变,改变你容器的形状。我们幸福的程度不是由掌握多少信息决定的,而是我们对信息的理解、我们关注的重点。
快乐并不等于没有不快乐。沙哈尔老师说,体验不到负面情绪的只有两种人,一种是精神病人,另一种是死人。所以,负面情绪的体验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生命现象。
身处“逆境”仍然能正面、积极地看待问题、对待生活,这就是幸福生活的内涵。
即便我们剔除了不快乐的成分,快乐也不会自动出现。传统的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去除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我们就会很快乐,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这就好比享受美味和消化不良的关系。如果我们消化不良,的确不能很好的享受食物;但即便我们消化良好,也不能保证我们就一定能享受美味。只去除消化不良这个因素是远远不够的。
早在1854年,创作《瓦尔登湖》的美国作家梭罗就曾写过这样一句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平静的绝望”也许就是那种没有沮丧、没有消极厌世的“心死”状态,这当然不能算作是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幸福感就像价格一样,随着市场起起伏伏,但是我们知道,白菜几乎永远不可能涨到钻石的价格上去--也就是说,我们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线决定了我们感受到的幸福在怎样的一个范围内波动。所以我们要获得“更幸福”,就是需要把自己的幸福感水平线往上调。这不是说让我们对幸福的期待越来越高,有了平房便渴望别墅,有了别墅又去想私人游艇和飞机····不是那样,而是让我们对自己、对生活有更加积极的认知。
这门幸福课最终改变的,也许不是你对幸福这个词汇的理解,而是你的认知。外在的种种指标并不会影响你的幸福感,而内在的认知则是决定你幸福与否的根本。你看重结果,但发现过程也很重要;你在意形式,但也看重各种形式下包含的幸福的内容是什么。也就是说,你对生活有了另外一种解读的能力。到那时,你就真的改变了自己。
对一些不能改变的事情,与其像堂·吉珂德大战风车一样去纠结、一次又一次的去袭击它,不如认识它,理解它们为何存在,然后再谈改变。
对美好东西的向往和对坏东西的厌恶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在后面的课程中,沙哈尔老师还讲到对熟悉的事物产生的厌倦,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是我们人性中的一部分,我们要改变自己,就先要允许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人,以及有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
只有经历过这些从失败走向成功的经历,最终才能深刻的认识到失败原来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在失败中可以学到很多,这些都有利于一个人建立正面的心理。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行为;当一个事件发生时,人们会对此进行判断,并且会产生情绪,继而导致行为。
人的情绪总是由人的认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