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芬奇事件有感:解开中国人的洋品牌情结


    达芬奇,除了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天才的名字,也是中国的一个家居企业的品牌名,最近达芬奇这个家居品牌是火热的不得了,一张被换掉头像的蒙娜丽莎图片也是被疯狂传阅,图片上的咧着大嘴装哭的女人就是达芬奇家居的老板潘庄秀华,达芬奇事件的始末,相信大家都已经知晓,在此我想借达芬奇事件来谈谈中国人的洋品牌情结。

    洋牌子,泛指外资企业的知名品牌,这些品牌中有的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和悠久的品牌故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一日千里,人们的思想意识也空前开放,众多开放意识中有一点,那就是崇洋,谈不上媚外,但是中国人确实有一种追求洋品牌、喜欢洋品牌的趋向,认为洋品牌是质量的保证,是身份的象征,他们固执的认为洋品牌比国产货要强上百倍,同样的产品,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一定会首选洋品牌。

    正是看上了国人这一点消费习惯,外资企业与品牌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就连中国的企业也都申请注册洋品牌,好多品牌看着像洋牌子,其实是中国的企业,因为有太多的真真假假的洋牌子,搞得消费者都不知道到底哪些是真洋牌子,哪些是假洋牌子?太多的真假洋牌子,看起来、叫起来,都差不多。

    达芬奇家居就是众多真假洋牌子中的洋牌子之一,不管品牌是真洋还是假洋,但达芬奇家居企业确实是中国企业,2000年在上海成立,中国企业注册洋牌子商标,这不是达芬奇家居的首创,中国众多行业的不少企业都是这么干的,中国企业注册洋品牌,一般会选择近似、类似,至少朗朗上口的英文单词,因为这样容易“唬住”大众消费者,也容易满足中国人追求洋品牌的情结与心理。

 

    这里面有两个群体与逻辑,一个是大部分消费者因为追求洋品牌消费,于是就有一大批企业来挂起假洋牌子来应付这些消费者,于是消费者虚荣感得到满足,企业也赚到大额利润,另一个逻辑是消费者买回假洋牌子后发现质量有问题,就不再轻易相信某个洋牌子,于是企业又换一个假牌子,再来忽悠消费者,所以最终的受害者是那些崇洋的消费者。

 

    面对崇洋的消费者和挂假洋牌子的企业,我想表达两种观点:

    第一,时至今日,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优秀企业的成长,那种国产货不如洋牌子的老论调已经不正确了,至少是不尽然,随着管理、技术、资本的不断提高,中国制造的产品已经行销海内外,不仅国内叫好,就是在国外也是大受欢迎,比如海尔的冰箱、联想的电脑、格力的空调,这些国产大品牌都是足以值得国人骄傲与自豪的,崇尚洋牌子的消费者固然有你们的道理,但是你们也应该相信中国自己的企业也能够生产出高品质的好产品,请你们给自己一些信心,也给我们的企业一些耐心和谅解!

    第二,我想重点给我们的某些企业、企业家们表达一下,你们为了短期的一些利益,打着假洋牌子,到处招摇过市,欺骗我们的消费者,干一些挂羊头卖狗肉的勾当,是很让人嗤之以鼻的,你们不配消费者对你们的信任,也不配政府为你们创造的大好经济环境,如果你们真的要干一番事业,想挣大钱,那就安下心来踏实的创一个百年国产品牌,不要净做些抄袭洋鬼子的低级事情,只要你是在真的做一番事业,创一个高品质的品牌,我相信我们的消费者会愿意为你的企业产品买单的,你也会得到长远的最大利益,假如你真的喜欢洋品牌,也想创造或拥有洋品牌,也没有关系,你可以做一个地地道道、真真正正的洋品牌,或者你可以企业做到一定程度后直接去收购某些外资洋品牌,这一点不是没有可能,浙江吉利汽车就是收购了世界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

 

    对于直接并购外资洋品牌,我认为这是中国企业的一条捷径,因为要想创出一个经典不朽的品牌是需要很多前提条件,也是需要很长的周期和积淀的,但假如通过直接并购,则会大大缩短这个过程,通过并购外资洋品牌,让那些原来国人羡慕和追捧的洋品牌变成我们自己的,让我们成为洋品牌的拥有者和主人,这是一件多么有志气的事情,而且通过并购,我们得到的不仅是洋品牌本身,还有品牌之外的技术、渠道、人员等等。

    有人说了,直接并购?说的容易,我们的企业哪来的那么多资金?就算有钱买下来,我们管理的了吗?确实这是两个很严肃的现实问题,作为一位并购专业人士,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两个问题不是大问题,我们的企业也智慧,也有能力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首先,只要一项并购交易被证明是正确的,是合适的,中国企业是不会缺钱的,有吉利收购沃尔沃为证,吉利收购沃尔沃花了18亿美元,这一大笔钱要是全部由吉利自己支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的政府,我们的金融机构看好吉利的这次海外收购,于是这18亿美元就不成问题了,据我所知,吉利为收购沃尔沃准备的资本金有28亿美金之巨,类似的案例还有中国铝业收购澳大利亚的力拓矿业,收购金额高达195亿美元,中国铝业的准备金是220亿美金,所以说,一项正确、合适的并购交易,是不需要担心钱的问题的;

    其次,对于并购以后的管理问题,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好问题,并购之后的管理问题,从并购专业上来讲是整合问题,没有整合的并购是没有实质意义的,并购之后的整合就包含了并购以后的各种管理问题,中国企业之所以没有大规模并购外资品牌与企业的真正阻碍就是并购之后的整合之惑,中国企业目前的管理水平、并购能力还不足以很好的解决直接并购外资品牌后的管理整合问题,这里面有广大中国企业的责任,也有像我一样从事并购整合业务的专业人士的责任,我们一直在努力提升中国的管理与并购整合技能,我本人提炼创立的中国企业并购战术体系《并购成就王者》就是专门致力于培养、提升中国企业并购整合能力的实用宝典,我们相信中国的企业在不久的未来将会拥有并购外资品牌与企业后的管理、整合能力与智慧。

 

    说了这么多,最后真诚的希望,中国能够少一个“假达芬奇”,多一个“中国海尔”;中国消费者能够少一些崇洋与虚荣,多一些理智与信心;中国企业能够少一份短视与浮躁,多一些并购整合技能与管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