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政治与战争“阴谋论”


  多国联军对利比亚发动空袭真的为了石油利益吗?这一问题在国内引起了巨大争议,在那些支持对利比亚内政进行干涉的人看来,这不过是“阴谋论”。

  确实,在战争没有结束前,没有证据证明这是“为石油而战”。何况,此前在美国推翻萨达姆政权后,伊拉克的油田通过开放式的商业竞标确定开发者,而非由发动战争的美国独占。因此,有观点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表明西方发动的战争是为了石油而不是人权。事实上,“西方在中东为了石油而发动战争”这一观点具有全球普遍性,即使格林斯潘都认为“美国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是为了石油”。因此,否认这一观点也很困难。

  在没有发现石油之前,中东与西方最深刻的关系来自历史与宗教冲突,尤其是以色列国的建立将这种冲突继承下来,但石油最终将西方与阿拉伯世界这对冤家拉近至无法分割。率先工业化的美国与欧洲严重依赖石油能源,而中东石油储量占全球近7成,因此,西方经济的运行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供给。

  由于巴勒斯坦问题及宗教的原因,在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阿拉伯世界第一次对支持以色列的国家使用了石油禁运的武器,这结束了西方二战以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并陷入危机。基辛格曾威胁沙特国王,“如果无限期禁运,美国将被迫出兵”。

  西方经济的稳定与全球化的推行,需要有稳定的石油供给。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直以来,美国与第一产油大国沙特建立起“石油换安全”的特殊关系:美国维护沙特的君主制,而沙特以合理价格为美国提供稳定的石油。在1990年海湾危机之后,美军开始常驻沙特及其他海湾国家。

  在中东与西方之间,不仅有历史上的宗教战争,以色列占有耶路撒冷已经让伊斯兰世界感到愤怒,在沙特的麦加与麦地那两大圣地附近驻守异教徒更难接受。这刺激了伊斯兰世界的反美浪潮与原教旨主义,也出现了萨达姆、卡扎菲等反美政权。

  因此,美国的中东战略的确是为了保障石油供给的稳定。在这一目标下,美国与那些亲美的非民主政体的中东国家构成联盟,这刺激与助长了极端宗教势力(表现为恐怖主义),并与美国推广民主的全球战略相悖。因此,美国推翻萨达姆建立起亲美政权,不仅能扩大石油的稳定供给,同时还能给自己不得不依赖的沙特等国造成改革压力。在美国看来,一个民主化的中东,才能一劳永逸的确保石油自由贸易。

  由于伊斯兰世界的宗教派别、种族等问题,民主制度可能让宗教激进的政党上台,这让美国中东政策陷入混乱:既施压一些国家实行民主改革,同时又担心另一些国家民主化后或出现反美政权,于是采取了双重标准,表现出为了“石油稳定”而赤裸裸的现实主义,这是“阴谋论”产生的根源。显而易见,这根本就是“阳谋”。

  毫无疑问,美国在中东的存在就是为了石油,发动针对萨达姆与卡扎菲的战争也是为了石油。但“为了石油”的战争不是据这些国家的石油资源为己有,而是确保全球石油供应的稳定不被某些反美国家所左右,并推进中东的民主进程。对于全球那些缺乏能源的新兴市场国家而言,也从中获取了“搭便车”好处,比如石油稳定的供应、合理的价格等。但是,对于中东相当一部分人而言,他们认为美国的介入剥夺了他们的“石油主权”。

  中东产油国家的政体与石油自由贸易并不一定必然对立,但是由于西方在历史、宗教上与阿拉伯世界的冲突以及确实曾经发生过石油禁运,因此,这种对立可能是中东与西方的特殊产物。而我们不能不接受美国主导全球化的事实(因为我们参与并受益于全球化),从而不得不接受美国为稳定全球石油供给的行动,这也是“搭便车”的成本。

  石油是黑金,是魔咒,更是政治。石油储量造就了一些原本荒芜的产油国战略地位,石油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并改变这个世界。1980年代的全球油价暴跌在前苏联解体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最近10年的价格暴涨又让俄罗斯重新崛起。在那些产油国家,石油价格越高,国王或政府就可以用丰厚的石油收入收买人心,缓解社会要求改革的压力。因此,一个享有石油财富的国家会削弱民主化,并且会放慢经济改革步伐,产生去工业化的效应,这就是“资源的诅咒”。而过去十年的油价暴涨,也让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拥有了对抗美国的资本,并希望建立天然气组织制约美国。

  石油也是大国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过去10年,“9·11”、俄罗斯重新崛起、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这三件大事都与石油政治有密切联系。因“9·11”发动的伊拉克战争改变了全球石油供给,俄罗斯则得益于油价暴涨重新崛起,中国的繁荣导致对外石油依赖超过了50%,迫使中国卷入世界石油政治。中国需要更多的“阳谋”来确保国家的能源安全,“为了石油”并非仅仅依靠道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