垄断油企的定价权必须受到有力制衡


垄断油企的定价权必须受到有力制衡
杨于泽

 

  国家发改委体改司副司长连启华近日透露,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将在年内推出。而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调整成品油定价机制的讨论方案建议,当原油价格在130美元/桶以下时,政府有可能向三大油企下放定价权。
  成品油定价权下放给三大油企,与发改委掌握定价权有何不同,现在很难说清。发改委掌握定价权,没少偏袒三巨头,2009年3月实行现行定价机制以来涨多降少,已经说明了这点。让油企自己定价,走向市场化,油价再高,消费者也应该认了。
  这种定价权的变动,说穿了是换手抠痒,意义有限。石油三巨头都想多赚钱,发改委定价,如果三巨头赚少了,发改会就会担心它们成为财政包袱,石油巨和发改委是一家人不说两家话。两方面角色不同,不过是三巨头定价、发改委画圈。下放成品油定价权,不过是下放定价“画圈权”。
  但消息人士把定价权描述得“很严重”:原先,企业提出涨价建议后,政府需要考虑CPI、国内消费者接受程度、企业利润情况等,再作定夺。如果政府不同意提价,企业无权自行提价。今年四五月间本该进行新一轮汽柴油调价,但政府选择按兵不动,这是政府对国内消费者承受能力和通货膨胀压力等因素综合考虑的结果。意思是说,将来政府不管了,三巨头就想涨就涨了。
  其实,消费者大可不必害怕油价市场化,如果那是真的市场化。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企业定价,但消费者并没有完蛋。在美国,很多州油价比我们国内便宜。前一段时间,香港柴油价比内地低很多,以至于引发了柴油流向内地的走私潮。一个弹丸之地,成品油那么便宜;中国偌大市场,按理成本低廉,价格应当更低才是,可事实却是畸高。由此可见,发改委定价并不是什么好事,市场化更不是坏事。
  我们深以为忧的是,发改委把定价权下放给石油三巨头,并非真的市场化。欧美日成品油市场是开放的,有若干跨国企业从业,而且有政府强有力的监管,阻止它们暗组价格联盟。供应商相互竞争,消费者从中获利。企业之间有竞争,才是真正的市场化。但我们的石油三巨头是国资委家里三兄弟,其高管几乎是一种“同僚”关系。所谓价格同盟,大家私下打个招呼,差不多就搞定了。给他们定价权,不是市场化。
  面对市场的消费者,除了从市场主体的竞争中得益外,还要拥有对企业的议价权、谈判权。即使在美国,供油商也不是单方面定价,他们受到强大的消费者组织的监督与制约。供油商要涨油价,必须拿出理由:原油价格变动情况、人力成本与管理成本变动的数据,让人们理解你的涨价行为。让国内石油巨头掌握定价权,就应当让消费者“结盟”,跟石油巨头抗衡。
  市场中的消费者,还应当有权获得政府与司法的权利救济,其核心是反垄断。反垄断,就是阻止大型企业占有过高市场份额,从而垄断或者操纵价格。微软在中国高枕无忧,最近却被欧盟裁定市场垄断,被罚8.99亿欧元。国内石油巨头形式上是三家竞争,本质却是穿一条裤子。国内成品油市场有无垄断?谁来替消费者主持正义?构建成品油定价机制,必须将这些问题一并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