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干旱天灾是主因,但人祸不少。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得出了与笔者相同的结论。
天灾是主因,这是大部分气象专家的共识,本文不作更多的累述。在此,我再次强调如何避免人祸。
据晨报记者于任飞整合新华社报道,三大人祸助推旱情:其一,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其二,小电站大量拦蓄水;其三,各地水利设施老化。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2]。
每次旱涝灾害都提到水利设施老化问题,每次灾害过后水利设施建设都忘在脑后,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地方政府重城市建设,轻水利建设,注重抓钱,忽视了抓粮,这在世界粮价高涨的今天问题严重。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
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旱情不断加重,特别是2010年以来,旱灾呈现持续时间长、干旱面积大、影响程度重的特点,部分地区遭受了六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旱情。云南、四川、贵州、广西、重庆五省市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正如中国气象专家和美国专家所预测,2010年初,中国西南部果然遇到了特大干旱。
据经济参考报2010年3月22日报道,这次旱灾充分暴露出农村地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仍然明显,亟待政府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公共投入。
“云南、贵州不是传统的缺水区,旱情暴露出来的主要是‘小农水’(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表示。
“旱灾警示我们,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强,工程性缺水的状况必须得到改变。”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日前谈到云南旱情时说,云南对水资源利用不够,全省水资源在全国排在第三位,但水资源利用率只有6%,全国总体利用率在16%以上。
贵州基层干部认为,这次大旱考验了水利设施,由于基础弱,山区群众居住分散,在各级财政仍然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国家继续加大对贵州水利基础设施的投入显得非常迫切。
我们在2010年3月26日指出,为什么现在才提出水利设施问题?这表明过去30年缺水问题还没有提到议事日程,南方一直被认为是水资源丰富的地区。本次抗旱的不利条件,除了自然原因之外,农村的个体经济也制约了农村的水利设施的建设。
农村的公有制经济有利于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常常以国家投资和民工出力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当地的水利灌溉设施。包产到户造成的土地条块分割和短期租赁,不利于灌溉渠道的合理分布,水利设施的建设不仅需要国家的投资,而且需要对农村土地的合理征用[6]。
1977-2003年农村改革开放遇到了1977-1999年拉马德雷暖位相时期。这一时期也是“南涝北旱”时期,南方农村雨水充沛,虽有小旱,无关大局,农村改革开放成效显着。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强震和严重低温冻害频发,“南旱北涝”正在代替“南涝北旱”,南方缺水的问题突然提到议事议程。我们早在2008年就提出“拉马德雷冷位相灾害链”的警告:强震、低温、沙尘暴、飓风、流感等灾害将接踵而来[7]。
南方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粮仓,特大干旱考验中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太阳黑子和潮汐变化规律,2012年太阳黑子峰年可能带来高温和强风,2014年-2016年月亮赤纬角最小值时期可能使高温、强震和干旱达到高潮,2018-2020年的太阳黑子谷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震和流感,2023-2025年月亮赤纬角最大值可能带来洪水、强风和强震[8]。
关注国家的气象安全,是行动的时候了:抑制城市建设的盲目跟风,增强水利建设和粮食安全,城市和农村要均衡发展。
三峡大坝水利设施失修落后
评论
编辑推荐
16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