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动背景
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在模具高新技术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模具技术最新科技成果并加以推广和应用,促进两岸模具企业、科研机构的战略合作,长安镇人民政府主办,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暨东莞市中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模具技术(东莞)高峰论坛”活动。
二、活动时间
2011年5月20日(星期五)下午14:00-17:30
2011年5月21日(星期六)上午9:30-下午17:30
三、活动地点
东莞市长安镇聚和国际机械模具五金城二楼中冠科技学术报告厅
四、主办单位
长安镇人民政府
五、承办单位
华中科技大学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东莞实验中心
东莞市中冠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
广东联冠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六、协办单位
东莞市青华优集软件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长安高级职业中学
七、支持单位
国际模具及五金塑胶产业供应商协会
广东省模具工业协会
台湾区模具工业同业公会
东莞市五金机械模具行业协会
八、支持媒体
广东电视台、东莞电视台、东莞日报、广州日报、长安报、长安电视台、台湾经济日报、台湾工商时报、全球机械、环球五金、中国五金、《工业器材》、《模具制造》、《国际模具机械产业》、《国际五金塑胶产业》、《NX》杂志、《精品台商》月刊、台湾《大中华》杂志、国际模协网、模具网、汇智模具网等媒体。
九、活动议程
(一)开幕论坛(5月20日下午)
地点:东莞市长安镇聚和广场二楼中冠学术报告厅
序号时间主题主要事项
活动第一部分论坛开幕
113:00~14:00迎宾嘉宾签到
214:00~14:05主持人宣布活动正式开始主持人介绍主要嘉宾
314:05~14:10广东联冠集团领导致欢迎词联冠集团、中冠科技董事长
414:10~14:15主办单位-长安镇领导讲话镇领导讲话
514:15~14:25市领导讲话市科技局领导讲话并宣布论坛开幕(打彩花)
活动第二部分开幕论坛
614:25~14:30论坛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主题: 创新,合作,共赢介绍开幕论坛嘉宾(杨庆煜、李建军等八位专家)
714:30~15:00各方学者、嘉宾发言
815:00~15:05主持人总结陈词及活动预告重点介绍当天下午的专题讲座、研讨会及第二天的“名家讲坛”系列活动
活动第三部分特约专题讲座
915:10~15:45预硬“特牢钢”在模具行业中的应用主讲人:瑞典皇家工业学院材料学博士 Per Hansson
(二)模具企业专用CAD/CAM系统定制开发技术交流研讨会
(时间:5月20日下午,地点:东莞市长安镇聚和广场二楼中冠学术报告厅)
时间主题主讲方引言嘉宾主讲嘉宾
15:50~16:20三维环境下的替换式模具设计方法创捷设计梁培志孙延增总经理
16:25~17:30现代模具CAD/CAM应用技术探讨(含自由讨论及交流时间)华中大梁培志王华昌博士
(三)名家讲坛(5月21日)
(每场讲座均为35分钟演讲,10分钟左右的讨论交流)
时间主题主讲方引言嘉宾主讲嘉宾
9:30~10:15耕耘机零件冷锻成型分析高应大许进忠教授黄德福博士
10:15~10:25休息
10:25~11:10汽车覆盖件模具设计制造系统华中大郑志镇副教授王义林副教授
11:10~11:20休息
11:20~12:05三角形轻钢架之连续辊轧高应大黄德福博士许进忠教授
12:10~14:00与会者午餐及参观
14:00~14:45模具产业及模具人高应大黄俊钦教授张国林先生
14:45~14:55休息
14:55~15:40射出压缩制程应用于大尺寸超薄导光板精密成型之研究高应大张国林先生黄俊钦教授
15:40~15:50休息
15:50~16:35级进模数字化设计、制造解决方案华中大王义林副教授郑志镇副教授
16:35~16:45休息
16:45~17:30生医用模具及其成形台医大邱锡荣博士欧耿良院长
17:30~17:45第六届海峡两岸模具技术(东莞)高峰论坛成果报告及论坛闭幕
抽奖活动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

论坛由梁培志老师主持,联冠集团陈万君副总裁致欢迎辞,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介绍了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从东莞市的科技基础、目前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对策措施等方面畅谈了东莞市科技发展构想。星杰热处理付斌总经理进行感恩和企业社会责任的讲话,东莞骏艺集团总经理邱昌顺结合自身爱好阐述了模具与书法的哲学、管理与艺术的道理。有“风雅先生”之称的牧野机床张尚明总经理分享了电加工新技术。来自台湾高应大的张国林先生讲解了模具产业与模具人,强调以“酒文化”讲义气为特征的模具人要讲究效率与速度,重视解决问题与改善方法。艾美特总经理蔡正富分享了以“技术、管理、文化”为主题的企业管理新思路,他表示公司去年实现销售20亿,2011年将突破25亿,他强调节能减排,杜绝偷工减料,承诺绿色节能、低碳发展,做耐用产品。来自台湾研发处产学合作中心的许进忠主任形象地比喻台湾产学合作模式就像爱情婚姻的关系一样,先有研才有产,希望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模具产业技术交流合作。台湾模具发展协会理事杨庆煜教授称此届论坛主旋律为“创新、合作、共赢”,是在前五届论坛成功举办的基础上再次升华,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首次应邀参加“海峡两岸模具技术(东莞)高峰论坛”,将继续加强模具文化交流,推动两岸模具产业发展,华中科大国家模具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建军表示,将致力于通过自动化课题的研究、实践,实现中国模具产业化、高端化转型。
“科技东莞”工程是东莞的明星工程
东莞市科技局副局长严济荣介绍了东莞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概况,从东莞市的科技基础、目前的机遇与挑战、科技发展的思路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对策措施等方面畅谈了东莞市科技发展构想。严济荣表示,从2006年起,东莞开始实施“科技东莞”工程,年投入10亿元。至目前为止,“科技东莞”工程已立项资金为38.8亿元,过去4年已投入26.8亿,按照规划,整个工程将投入50亿元。每年投入10亿元,分5年实施。不久前,市党政领导班子联席会议会上,东莞提出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科技东莞”工程,2011年是“十二·五”的第一年,每年投入将增至20亿。
东莞市科技事业得到飞速发展得益于“科技东莞”工程资金的扶持。东莞市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以来,共承接国家863计划、创新基金项目、省重大科技专项、粤港关键领域招投标项目、省部产学研合作、科技金融试点。创新科研团队等460多个国家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组织实施了2000多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此外,企业科技研究也迈出大步。至目前,企业研发资助项目、贷款贴息资助计划的财政资金引导放大系数分别达到5倍和83倍,总计实施技术进步项目679个,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市名牌名标数量达到421个。
自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决定大手笔实施“科技东莞”工程以来,东莞市财政科技投入大幅增加,极大地调动和促进了东莞的创新创业激情,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意识明显增强,东莞市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在获得2010年东莞市科技进步奖的87个项目中,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的有82个,占获奖项目总数的94%,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8项,占获奖项目总数的9%。这些获奖企业共申请专利467项,其中发明专利150项、实用新型专利226项、外观专利91项。在获奖项目中,专利授权量明显增多,87项获奖成果中共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1项,申请发明专利150项;专利授权量(软件著作)为42项,这些自主创新成果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产学研合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东莞市依靠产学研合作建设科技创新平台,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业结构,成为广东省产学研合作示范城市。严济荣表示,按照东莞市编制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初步计划将IT、装备制造、LED、电动汽车、高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对象,扶持措施主要包括关键技术攻关、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工程中心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示范应用工程等。目前东莞已与华中科大模具实验室等100多所国内外高校展开产学研合作,引进了10位院士,各类企业的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达85家,产学研合作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在获奖的87个项目中,产学研合作项目达26项,占获奖项目的30%,其中20项一等奖获奖项目中,由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完成的项目有9项,占获奖项目的45%。随着科技奖励对科技人才的有力激励和引导,入选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的东莞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中镓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和东阳光药业有限公司等3个创新科研人才团队落户东莞,为东莞引进高端科技人才起到了极大的带动效应。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强
近年来,东莞市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企业正逐步成为研究开发和科技投入的主体。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共同组建了电源研究院、太阳能研究院和网络多媒体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仅2009年度投入的研发费用就达7000万元,占其销售收入的11%。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装备制造等领域,累计新增利润6.04亿元,新增税收2.22亿元。
科技成果产业化持续提速
严济荣介绍说,近年来东莞市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科技成果实现了产业化,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与此同时,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在改善民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体现了东莞把改革发展成果惠及于民的思路。未来将继续推动东莞招商引资向招商引智转变,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为此将进一步优化优化创新环境,奖励创新人才,支持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建立创新体系平台,大力发展科技产业,转化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