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投资新农村建设的六点忠告(5月17日)
关键词:新农村 忠告 城市化 上海世博会 美好
有好朋友表示,希望响应地方政府的政策号召,投入新农村的建设,并问我对新农村的认识。刚好引发了本人一些积淀已久的传统情怀。就在此说说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些观点。
一、城市化的美好是相对的:
说新农村之前,先说城市化。
本人素来排斥城市化,从2008年7月初,本人用五篇文章系统总结了关于城市化运动的一些观点之后,本人越来越坚定地认为:城市化是那些曾经的列强以发展的虚荣名义,推销给中国的。其核心是将中国这棵大树连根拔起,并使得中国抛弃原有的传统与发展方向的,就如古代神话中的安泰俄斯只要不离开大地,就能从大地母亲的身上汲取力量一样。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口号随着上海世博会而几乎深入人心。但理性地说:
首先,没有任何事情是完全的美好,任何美好的也仅仅是一部分,相对而言另一些方面就显得不是那么美好,甚至很肮脏很丑恶,貌似的高雅场所也往往藏污纳垢;而且美好的那些越是值得欣赏甚至追求,也就会有越多的人去破坏那种美好。就如路边的李子肯定不好吃一样,高楼大厦固然美好,但地下室、城乡结合部与棚铺区就未必美好,CBD、旅游区与金融区固然美好,但藏污纳垢的地方也会在不远处。
这个道理在魏晋时代“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都知道,对我们而言也不难理解。
其次,即使是美好也是对某一部分人是美好,对另一部分人而言,却是噩梦与煎熬的。比如服务者与被服务者之间,被服务者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但服务者总是会有憋屈压抑之感。某些人所得到的额外的东西,必然是另一些人同时所失去的东西。
一些人的舒适享乐注定建立在其他一些人的辛苦劳作的基础上的,如此才能平衡。
第三,美好与否,是要看心境,看情绪变化的,美好与否从来都只是一种感觉,感觉这种东西很微妙,即使客观存在没有什么变化,都会在转瞬之间,心境变了,感觉也随着变了。
美好的感觉一旦腻了,就会丧失对更美好的追求兴趣。
所以,没有绝对的美好,只会有残缺的美好。而且越是残缺,就越会激发人对美好的追求;没有对所有人的美好,只有一部分人得不到的时候,才会对别人的美好趋之若鹜,去争取得到,并供自己享用,那貌似是基于竞争性的进取心,推动社会在进步,但实质上却会在躁动的心境下滋生不安全感。
当人的心境变了,美好的也就变成不美好,甚至深恶痛绝的;只有在有人或者客观失去或者主动放弃的时候,另一些人才有可能得到。所以财富也好、地位也罢;名利也好,奢华也罢,都仅仅是浮在表面的东西,即使得到也往往是暂时的,如此才能平衡,才是合理的。
本人是反对城市化的。
中国原本是农业社会,传统的深厚根基埋藏在农村的土地上,任何城市都是从农村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一定说有什么等级差异,才有城乡之别,才有优劣之分。
二、城市化的发展无法离开新农村:
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6557万人,占总人口的49.68%,在过去的10年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3.46%,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速度最快的10年。
城市化在带来了GDP与财政持续快速的提升的同时,也使得通货膨胀逐渐失控,造成了城市人口密度提升,交通效率低下,生存空间拥挤,竞争压力增加,能源消耗与管理成本都在加重,助长了人对物质占有的贪婪,提高了人对时光流逝的恐惧,房价、物价以及基本生存条件提高,风险危机与不确定性逐渐加重,在人性中恶的那些因素被释放出来并被激化。
但城市化的倡导者看到的永远是统计数字的攀升,用经济与物质的指标代替一切标准,其欲望远远不能满足,还要将城市化率提高到60%、70%甚至更高。却忽略了更为重要的一点:人的幸福生活不是看创造了多少物质财富,而是享受了多少精神财富。
身处城市化之中的人,就如被温水煮着的青蛙。
城市化率的那个数字如同水温,水温越高就越容易被烫伤,所伤害的不仅是被在火上烤的,而且包括在周边围观的那些人。
发展是一种惯性,是与基本生存相依相伴的,激情过后总是需要舒缓的休整,城市发展得越快,越需要相应的恬静甚至怡然的环境做配套。
因此,个人总是觉得,新农村有发展前途,有市场支撑。不管是在城市化之后的回归,还是在城市化同时的配套与辅助,都有存在的基础。
三、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六点建议:
搞新农村建设,有很多方面都是需要注意的,下面只提六点:
首先,是农村不单纯追求居住与生活的概念,要多注重道路与交通。特别是公共交通,并把那作为基础设施去做。把建设中的新农村与外界结合起来。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那种纽带的关系是不能割断的,只有如此才能避免让自己的新农村成为被人遗忘的孤岛。而道路与公共交通是需要政府去投入很大的力度去做的,单纯依靠民间的力量很难做到。不管是政策还是制度性完善,都是政府责无旁贷的义务。
其次,是农村要摒弃杂乱与肮脏的感觉,要多注重公共卫生设施的完善,并帮助当地的人以及流动人口养成与卫生习惯。以公共卫生设施的投入为硬件基础,以养成卫生习惯为舆论导向,通过一定的奖惩制度,强化相应的导向。不管是餐饮还是便民店,都要注重细节,并有专门的管理制度与管理团队。
第三,是新农村要摒弃单纯的居住的感觉,要多注重功能性配套的完善。比如体育运动设施、娱乐场所、图书馆、报刊亭、阅报栏、咖啡厅之类公共场所的配备,建立丰富的生活与社交活动内容。建立积极向上的生活品质。当然,形象也是免不了的重点工程,比如大门与接待区,商务中心与会议室,广场喷泉设施的建设,都是有助于塑造积极阳光的形象的。
第四,是要注重通过金融手段,将市场运营与融资理财结合起来,让资本获得安全的投资环境,并配备相关的运营管理机制。事实证明,吸引外界的机构与个人,在时间上、财务上、甚至情感上有所投入,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而自己的资金与团队仅仅用于搭建平台,筑巢引凤的。
第五是是新农村要跟小城镇结合,分流城镇的人口压力、将自己所完善的相应的功能进行分享与输出。比如建立房屋出租以及运营的有效管理机制,将新农村的那些房屋资源与设施盘活,为投资者提供稳健的收益预期。注重社区的商务环境的塑造,比如将比较大一些的房子作为工作室,出租给那些不需要有太高的商务条件需求的机构或者相关职能部门,将社区的投资与运营管理结合起来。
第六注重交流和传承,重新捡回传统美德,并建立安逸和谐的氛围,将传统作为吸引人回归的根,让漂泊的人有归属感。新农村也要建立大家庭甚至大家族的概念,充分满足团圆和睦的精神文化需求。
农村有很多因素是被城市人向往的,比如纯朴的风气,清新的空气,污染比较轻的环境,相对干净的蔬菜水果,相对比较宽敞明亮的居住环境,比较阳光绿色的生活氛围等。这些都有可能会在跟城市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让更多的人回归传统,回归平和与淡定的生活状态。
贾春宝
2011年5月17日星期二
电话:13269258122,89581930
网络微博:http://www.chinavalue.net/MiniBlog/
http://t.sina.com.cn/jiachunbao
价值中国专栏http://bekings.chinavalue.net/
新京报网专栏http://blog.bjnews.com.cn/space.php
中国EMBA专栏http://www.chinaemba.com.cn/home/space.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