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泥腿子教授”“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感悟“泥腿子教授”“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

  

  “80多岁的年龄,40来岁的干劲。”皖北农民如此评价安徽农业大学老教授胡承霖,并亲切地称他为“泥腿子教授”。他说,“虽然退休了,但是党员不退休!搞了一辈子粮食,我的一切已和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了。” “现在我身体还行,我想工作到90岁应该是可以的。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胡承霖说。(2011年5月16日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党员,一位教授,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且无怨无悔,坚持一生。他被农民亲切地称为“泥腿子教授”,他被省政府授予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风采人生,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精神财富。

  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这个一般人很难做到,但又必须做到的职业操守,在胡承认霖身上实现了。他不但在职在位的时候,潜心研究、深入实践,为小麦增产殚精竭虑。退休后,也坚持把自己的一切与小麦增产、农业丰收绑在一起,不放弃,不抛弃,不休息,不停留。胡承霖的两个女儿都在美国,女儿想接父母去美国安享晚年,他也没同意:“我在中国能让小麦高产,让农民增收。我去美国能做什么呢?”这种对事业的追求和热爱,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坚守。

  始终坚持深入基层第一线。这是胡承霖的一贯作风。为了指导农民小麦生产,他坚持田野“写”论文、田间传科技,正因为如此,他也才会被农民称之为“泥腿子教授”。“越是气候不好,咱们搞农业技术的越是要下到田里去。风不调,雨不顺,正是需要技术的时候。”一到小麦生长关键时期,不管刮风下雨,冰天雪地,还是少雨干旱,胡承霖总会准时出现在皖北的麦田里,指导农民科学抗旱保苗。而我们的个别技术人员,习惯于躲在实验室里搞研究,不深入基层,也只能培养温室里的鲜花。包括我们的少数党员干部,也是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搞指挥,很少深入基层、接触群众,“培养”了一身的官气僚气霸气,而失去了党心民心,让人痛心。

  人退休了,但党员不退休。入党,是一辈子的追求;党员,是一辈子的责任。人可以退休,但党员不能退休,责任不能停止。胡承霖用自己的一生坚守为“党员”做了精彩的诠释和注脚。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同理,在一时一事上做一个好官并非难事,难的是自始至终做好官,不做坏官。做事做官尚且如此,党员更是如此。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少数共产党员,包括一些位高权重的领导干部,在任在职时,就没有完全尽到党员的责任、干部的义务,退休后,更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享受起来,还摆老资格,向党组织提条件、要照顾,更有甚者,腐化下去,靠权力的余威给自己敛财,败坏了党风,也不配再做一名共产党员。

  心系人民,人民也会记他。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 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胡承霖,作为一名党员,一个农技人员,始终把人民利益举过头顶,一辈子与小麦增产绑在一起。他说,“如何让农民过上富裕的日子,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情结,更是一个党员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正因为他做到了心中有民,心系人民,情牵百姓,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理解支持爱戴。2010年皖北地区农技人员和多位农民集体上书省政府为他请功,当年9月,省政府授予胡承霖教授小麦高产攻关特别贡献奖。 反之,一个党员,一名干部,如果心里没有人民,甚至与人民群众争利,人民群众也只会在其背后戳脊梁骨、愤恨唾弃。

  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红旗飘飘,精神不倒。“泥腿子教授”用“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的信念和操守,树立了党员的旗帜、精神的丰碑,同时也是一面镜子,值得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用心对照、用情学习、用爱实践。

  (倪洋军)

相关新闻:

  一辈子和小麦增产绑在一起——记安徽农业大学教授胡承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