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朴实的平常心看价格(16)——小结
不懂得价格就不懂得交换,不懂得交换就不懂得市场,不懂得市场就不懂得自由市场经济的性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经济运行规律。 本章的写作主要是为了阐述如下观点: 1、商品的市场价格并不是由某一个(比如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常说的“价值”)因素决定的,真实生活中的任何资本主义自由市场,“价值”都决定不了价格,并且在众多能影响价格的因素中,在许多情况下“价值”还不是主导价格的主要因素。政府的各种政策法令、市场中一些主体对重要自然资源的垄断占有、交换双方各凭自己的资源优势所进行的利益博弈才是主导价格的最重要因素。西方还有一些理论家说“价格就是价值”,按照这种理论,那么囤积居奇、垄断供给、假冒欺骗应当是最能创造或增值价值的了,还有政府的各种政策法令,市场交易中的各种博弈等也都是可以创造价值的了,因为所有这些因素都能使商品的价格大幅上涨。不能自圆其说的是如果大家都不去劳动,这个世界除了上帝为人类准备的地球资源外,任何有用商品和有效服务都不会增加,大家都只能坐吃山空,吃完了野果吃野草,披完了兽皮披树皮,上述所有自以为是的价值创造和价值增值都成了十足的扯淡。 既然政策因素、博弈因素、权力因素、垄断、囤积、欺诈等因素统属影响价格的因素而非创增“价值”的因素,哪为什么前人对这么多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都避而不谈,偏偏只谈“价值决定价格”呢?是否因为“价值”是主要因素?或者是决定价格的最大因素?非也。凡是认真研究过价值问题的人都知道,到目前为止,价值究竟是什么的问题即使在理论家们那里也从未有过统一的认识,凭什么说市场中人们会凭那些文人们自以为是的价值去决定价格?人们又是以那一家的“价值”思想来决定价格的?你又是怎么发现张三或李四的“价值”标准是市场中决定价格的最重要因素的?有人把价值理解为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有人把价值理解为生产商品的社会成本或必要代价,也有人将价值理解为成本加平均利润率,还有人将价值理解为商品对人的效用,更有人干脆将价格直接视为价值。如此混乱的价值观却有着高度统一“价值决定价格”的思想,这说明什么?只能说明在理论家那里,价格理论同价值理论一样一片混乱。 真实市场中任何商品的价格通常都不是由某一个因素决定的。当市场普遍尊重人们为生产各种商品所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时,有效劳动量或许是市场交换中影响价格的主要因素,如文明企业里的工人工资(即活劳动的价格)就多少反映了企业管理者对员工“有效劳动”的尊重;当市场中人们更尊重资源权力和资本权力时,则资源和资本权力才是决定价格的主要力量,如早期恶劣的资本主义企业里,劳动者的劳动算个屁呀,劳动者的人权连狗都不如,他们的工资几乎不因工人们劳动强度的增大和劳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2、妄言政府不要干预市场运行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再自由的市场也与政府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市场的运行就像运动场里的各种比赛,无一不是在一系列的相关规则的约束下进行的。政府对市场的影响通过各种政策法律制度直达市场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在看似自由的市场中,资源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物价政策、贸易政策、汇率政策、股市政策、环保政策、行业发展政策和工资福利政策等等所谓的“政府干预”(亦称管理、规范、制约和调控)无处不在。政府政策与企业行为之间的关系,犹如运动会的组织机构及其制定的竞赛规则与运动员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没有国家“干预”的市场是不存在的,就像没有组织机构及竞赛规则的运动会是不存在的一样。在任何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里,人们天天都可以听到“宏观调控”之类的声音,可见,市场经济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政策性经济。说“市场经济就是自由经济”,说“政府不要干预市场”等等都是痴人说梦话,其真实用意并非真要反对政府的宏观管理、规范和调控,只不过是希望政府不要施加对自己不利的政策“干预”而已。 我们说,市场对政府提出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干预的问题,而是如何干预的问题,是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为最高标准?还是以帮助资本集团发展壮大为目标?是与资本及强权联手合谋以获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还是站在普通民众一边抑制社会强权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掠夺,确保全社会各个经济主体之间竞争的公平,确保整个社会的财富分配最大限度地与每个人所提供的有效劳动相联系,以促使全社会人人尊重有效劳动,个个从事有效劳动,任何政府都要在这里做出选择。千万不要以为实行了市场制度,社会财富的分配与政府权力之间就没有什么联系,千万不要以为只有行政统管的计划经济分配体系内才存在政府权力对资源配置和财富分配的影响。为什么在实行了市场制度改革多年的中国,人们还会在房价问题上会对政府调控政策寄以无限的期望?不就是因为房价的涨跌与政府一系列政策密切相关么?(不信可将银行存款“平均”利率调控到与“真实通胀率”相等水平试试,即保证货币政策在投资者与一般存款人之间的中性,看房价会怎么走?或者继续保持土地公有制,购房只对地面房屋有产权,看看房价会怎样?) 放任资本及强权们在市场中“自由”掠夺的所谓“市场体制”是一种管理,抑制资本集团及强权们掠夺的所谓“专制体制”也是一种管理。 3、市场交换不是以等价进行的。无论“劳动价值论”还是“效用价值论”,他们所说的“等价交换”在真实市场中是不存在的,既不存在于微观的具体交换中,也不存在于宏观的总体平衡中。等价的交换,首先要求市场所有参与者有着高度认同和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且象称重量一样很容易做到精准,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根本就不会有什么销售欺诈(坑蒙拐骗)、垄断价格、供求影响(波动)、品牌效应、政策影响、地方保护、市场博弈、低价倾销、投标竞价、汇率控制等等概念了。如果承认后面这些概念成立,也就同时承认了市场交换通常情况下是不等价的,等价交换只是偶然的。 交换过程,就是博弈过程,交换关系,通常情况下就是自由博弈关系,有些人虽然也承认交换过程的搏弈性,却死不承认交换的非等价性,这是自相矛盾的。 那种首先在观念上就把市场交换视为等价的,然后再从这个假设前提出发反过来求证能使各种不同商品在市场交换过程中等价成立的东西,于是找到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等价标的——效用——一个世界上最为含糊的概念。然而,西经中那些反垄断、反欺诈、反倾销、反贸易保护、反政府补贴、反汇率控制的强烈呼声已经足以证明市场交换的非等价性,那个专为证明交换相等而发明的效用价值论还用得着我们去批判吗?博弈论的出现更是直接宣判了“效用价值论”的死刑。 按照劳动价值论的逻辑,市场是按劳动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交换过程只转移使用价值而不会转移价值,在这样的市场环境里,能富裕起来的一定是那些勤于劳动且善于劳动的人们。等价交换的根本宗旨就是贯彻价值谁创造就归谁所有,如果这一原则能在市场所有政策法律制度中得以贯彻和体现,那么,社会上那些队伍庞大的投机集团、造假集团、诈骗集团,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和无用政绩工程的官僚集团等根本就没有生存的土壤(要么就必须承认投机、造假、诈骗活动和形式主义的东西与创造性劳动一样有价值,甚至比诚实劳动更有价值),还有那些不做实事专以权力介入市场的贪官污吏们将无以大发横财。而真实生活向我们表明,正是遍及社会各个角落的非等价交换的大量存在,才给了这些人以生存的土壤和大发横财的机会。而按照效用价值论的逻辑,市场中投机集团、造假集团和诈骗集团之所以能够生存,那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用更有价值。用这样的理论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必然引导全社会最聪明的人都去从事专职的投机、造假和诈骗,试问一个专门引导全社会最聪明人都去投机、造假、诈骗的理论是好理论吗?一个并不重视甚至妨碍各独立经济体为社会提供有用商品和有用服务的理论会是好的和注重效率的理论吗?以这样的理论去指导我们的经济工作,能够保证我们的社会经济运行持续、健康、快速、和谐地发展吗? 如果我们所设计的市场机制根本就无法保证等价交换,或者我们所设计的制度机制有一些地方总是无法杜绝投机钻营,到处存在无须以辛苦的劳动就可以连续地获得社会财富的更为便捷的方式和手段,那么,你再怎样吹嘘市场机制是怎样的好也是没有用的,因为它就像一条存在无数漏洞和缺口的江河,相当数量的水都会改变原来的流向,而从这个更为便捷的出口流向洼地,人们的逐利本能总是会促使绝大部分聪明的人们为节约劳动和争得更多收益而加入投机队伍。那样,一个让诚实劳动者备受歧视的时代就来临了,一个让投机钻营得利的时代也同时开启了。 4、没有交换就没有利润。利润就是交换的产物,即使是企业内部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也是通过交换来完成的,即通过对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的相对低价买进,然后以相对高价卖出劳动成果或相关产品来实现的。离开了交换,既不会有利润概念,也不会有亏损概念。自己生产的产品自己使用,重要的只有两点:一是它耗费了自己多少资源、时间和精力,即用去了自己多少资源和劳动;二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是不是对自己有用,能否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完全不需要货币计价和利润核算,只要用心去把握劳动与需要在内容、数量、质量、时间、空间、速率、轻重缓急等方面的吻合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自己的劳动有效化才是重要的,一份有效劳动必有一份收获,一份无效劳动必有一份浪费,一份负效劳动必有一份毁损。 有了对外的自由交换情况就不同了,许多收益是无需与劳动的付出相对应的,通过市场博弈可以很轻易地实现以少换多,以次换好,以劣换优。实践还证明:企业的利润并非全部来自于对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劳动价值的剥削(即企业与员工的交换),它完全可以来自于本企业对其它企业或消费者的交易博弈,或来自于对权力、资源、政策的“经营”。只要“营销”做得好,企业完全可以不剥削内部员工,甚至使本企业内部的员工都成为“营销”博弈的受益者;只要贸易做得好,资本完全可以放弃对本土劳工的剥削而专门对外进行掠夺,甚至让全体本国国民都成为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博弈的受益者。仅仅依靠对生产资料的垄断来实施对本企业内部员工的剥削而发财的企业家在今日社会里那是比较低档的,那些会利用本企业的资源优势和政府政策的优惠和政策漏洞向社会攫取财富的企业家那才是真正精明的资本主义企业家。毫无疑问,能通过权力和实力来影响和制定国家及国际贸易规则,或利用各国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缺陷和漏洞,在国际贸易和国际交往中获取巨大经济利益的政府,才是资本主义时代的超级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攫取利润(利益)的最佳方式就是掌控政策(游戏规则)的制定权。 以利润指标来评判国营企业的经济效率,既不够科学也不够公平,因为在真正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国营企业的各种生产并不以谋取利润为主要目标,而是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目标,如果我们以人民群众的客观需要和社会需要来评判,国营企业(已经变质的国企另当别论)的效率就不是象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所说的那样槽了,它一不坑蒙拐骗,二不巧取豪夺,三不欺诈使假,四不制造伪劣,五不投机倒把,六不囤积奇居,七不欺行霸市,八不以强凌弱,九不损人利己,十不欺压工人,更没有那一个国营企业把工人福利当包袱甩。相反,在许多大型国企那里,都把办好厂区的义务教育、职工的公费医疗和住房福利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责任。 5、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价值量是不够科学的,它既不能用以指导微观生产和劳动绩效的考核,又不能用以指导和评价宏观经济发展(从宏观层面讲,所有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和,就是社会劳动总时间,它与全社会劳动的磨蹭时间成正比,与社会有用产品总量的多寡和质量好差没有必然联系),更不可以用作财富分配和市场交换的依据(一个好的分配原则是必须将干好干坏加以区别的,完全按每个人的劳动时间量来分配社会产品,其显著特点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也从来没有谁把它作为财富分配和商品交换的依据。 我们认为价值问题主要体现在生产领域,表现为物质财富和有用服务的增加总是与有效劳动量的增加成正比,因而也表现于一些比较注重科学管理的企业内部的工资报酬的管理考核实践中。聪明的企业家们早已将每个员工所提供的有效劳动量与其工资报酬保持最大联系,并为有效劳动量的考核制定了一系列的考评办法,如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后者比较适应劳动时间是影响有效服务的主要因素的企业)就是两种比较典型的有效劳动量考评办法。当然,这种与员工绩效紧密联系的分配关系未必就完全做到了“等价交换”,工人们拿到的工资未必就等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全部。但无论怎么说,只要在公正无欺等价交换的文明的社会里,一个企业的绩效总是与其全体管理者和员工们所提供的有效劳动量成正比的,在那里,以“有效劳动”为核心的价值原则不仅是指导企业生产的重要理论,同时也是指导企业内部分配的重要理论。 6、“价值实现”这样的话以后就不要再说了,凡是预先把所有劳动产品都看成有价值的,然后再把不适合市场需要而卖不出去或卖不到价钱的商品看成是价值没有实现,这种理论是荒谬的。它把生产环节的无视人们客观需要的内容、数量、质量、时间、速率等而造成的无效劳动问题,归因于销售环节的一个不太起眼的(马克思本人也未对价值实现问题作深入细致的研究,以至于人们至今不能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弄清其原因)却又无法回避的极其重要的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价值实现”问题,稍有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这个所谓的“价值实现”问题,其重要性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无论如何都比它的价值创造理论更为重要,因为耗费了大量劳动和资源生产出来的各种被认为有“价值”的商品,最终能否实现价值,是否会增加收益还是造成浪费还要打个极大的问号,如果不能实现收益,生产环节即使创造出更多的所谓“价值”还会有意义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一切生产所追求的并非什么“产值”,而是最终所获得的收益。若卖不出去收益从何来?所以,在这个思想理论体系下,你懂得了劳动创造价值还只是懂得了其理论体系中的并不怎么重要的那一小部分,真正重要的正是其所谓的“价值实现”,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自己还没有说清楚,准确地说,他自己还没太弄清楚。凡是读了他的书后,没有谁能说清楚怎样才能保证商品价值的实现,那些因素是妨碍价值实现的关键,或者说,马克思虽建立了一个自认为比较完整的价值理论体系,但这个理论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价值实现”理论却是十分粗糙的,而这后者才是他理论体系中最核心最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是指导人们正确从事有效生产和科学发展的根本理论。我们说,这个所谓的“价值实现”问题,不过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劳动“有效值”问题,破解了不同条件下和不同生产环节上的“劳动有效值”问题也就破解了不同条件下和不同生产环节上的“价值实现”问题。 7、被自由主义者极力鼓吹的所谓最公平的最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原来并不是那么美妙的,越是自由的市场里,投机、垄断、制假、诈骗、炒作、囤积、倾销等等不公平的不按价值原则进行的交易就越是普遍,说其自由还真够自由的,大鱼吃小鱼,强鱼吃弱鱼,恶鱼吃善鱼,想怎么吃就怎么吃,只要在政府不管或管不了的领域,没有谁能阻挡住市场“大鲨”的吞食步伐,吃了你还要向他人炫耀:“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而那些肤浅的经济理论家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并以大鱼恶鱼们在这种环境下的快速生长繁殖和腰园腿粗为由,大赞自由市场的“效率”,大称“政府越不管的地方发展越好”,真是瞪着眼睛说瞎话。 我们说,正是因为在所谓“自由”的资本主义市场里存在极自由的博弈,人们劳动所创造的价值也因此频繁易手转移,所以,才成就了大鱼恶鱼们的繁荣与发展,但其同时所造成的小鱼与善鱼的悲惨和凄凉则被人们所忽视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的营销也因此要特别讲究策略,营销成为一门专业学问,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的流通只存在服务网点的布局问题,而根本不存在什么营销博弈的策略问题。 8、利用政府政策的偏好进行博弈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头等大事。凡是参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市场交易的人们,尤其是做重大投资、投机、博弈决策的人们,不可不花时间去认真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国际贸易规则,不可不花大力气去打探国际国内资源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物价政策、行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当然也要花时间去研究金融大鳄、机构主力和市场强权们当前在觊觎什么?与此同时更要十分清醒地知道自己在这市场中是条什么鱼?不要尽跟着美国这条“大鲨鱼”屁股后面瞎说什么“市场化”、“全球化”和 “自由化”,如果你只是条“小鱼”“嫩鱼”,我劝你还是悠着些喊“全球化”“自由化”为好,因为外域的“大鲨”早就在那里焦急地等着吃你呢! 同理,作为管理市场运行的各国政府,也不可不花精力去研究政府各项政策对市场公平的破坏和经济运行的负面作用,否则,国家破产了还不知是怎么破产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也不知道问题出在那里? 9、我的结论: 价格现象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市场上诸多因素普遍联系的,在这些频繁影响价格波动的因素,有许多是不影响整个社会有用商品和有效服务(即价值实体)的增减,我将其归类为影响价格而不是价值的因素,并将这种价格理论称为“要素价格理论”。这个理论的一个鲜明特点是要强调:国家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直接而强烈的,因而它对社会财富分配影响也是直接而强烈的,它虽不能增值财富,却能转移财富。劳动的价值也并非仅仅只是在分配环节能被资本和强权瓜分,在交换环节,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价值并不是那样的眷顾它的创造者,而是在每天发生亿万次的频繁交易中快速易手转移,交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不是等价的,等价的交换纯属偶然。从高盛、保尔森的发迹史中我们不难看出,当今这个世界上挣钱最快最多的人,并不是努力从事劳动生产的人们,而是那些以巨资专门捣腾买卖交易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并没为社会提供多么宏大的有用产品和有效服务,相反,没有这些专门以市场博弈为业的人,这个世界一定会变得更好些(当然,那些以提供商品流通服务为业的人另当别论),但他们总是在踏着人们的血迹前进。 “交换过程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很复杂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充满博弈和欺诈,无论是销售方还是购买方都十分讲究策略。再加上交换领域的供求矛盾、价值判断、贸易壁垒、市场垄断、资源政策、税收负担、人际关系、购买心理、营销策略、成本费用以及货币含金量变化等等因素的影响客观存在,交换通常情况下总是不等价的,等价的交换只是偶然的。” “在这里,价值度量的作用与其说是为了指导交换,还不如说是指导人们相机行事。既然交换偏离等价原则是一种普遍而经常的现象,那么,人们就不会强求一定要按照等价原则来交换,而更多时候是由此进一步发掘价格在当前是向什么因素偏离,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完成的,以便从中找出规律并作出最有利于己的应对。而相对价值的测量,只是为人们作出这种判断提供了最佳的参照系罢了。” 这是我在两年前《价值相关问题的思考之三——相对价值》中说的一段话。 资产阶级文人极力宣扬市场交换的等价性不过是在蒙骗群众,效用价值论就是为了迎合这种宣传而胡编出来的理论,它在逻辑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预先主观假定市场的交换是等价的,然后再去寻找这个等价的东西是什么,这就如同预先假定资本主义制度是好的,然后再去寻找能够证明它好的理由在那里一样荒谬。 所谓“自由市场”不过是市场各方自由逐利的市场,市场各方的权力和意志的确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表现,尤其是市场中各大势力集团的权力和意志更是表现的淋漓尽致,有时它是那样的诡异和伪善,有时它又是那样的猖狂和血腥。真实生活中的市场是一个一份权势百份收益的地方,这种情况并非深奥得连那些专业的学者也看不出来,只是许多专业学者为了钱财和生存的需要而选择了不惜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和个人影响力来帮助权贵说瞎话,而权贵们又利用自己的势力和金钱对这些学者的瞎话进行强有力的鼓励和抬举,狼狈为奸,相互利用,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