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颗朴实的平常心看价格(12)——物价政策与价格


以一颗朴实的平常心看价格(12)——物价政策与价格 

 

物价政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不仅直接,而且巨大。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几乎所有商品价格都是政府统一管理的,如粮食统购价,生猪收购价,钢铁计划价等等,无一不是依靠政府的物价政策来直接掌控的。这样做的好处是,尽管当时一些人们生活的必须品的供给状况在总体上偏紧,但任何紧俏商品的价格都不会因短缺而爆涨,从而在极其困难的供给条件下较好地保障了那个时代的物价相对稳定(即使是像粮食这样最基本的生活必须品发生严重的短缺也基本上能与普通商品一样平价供给),较好地保证了市场交换的相对公平和稳定,不会有人乘机囤货哄抬物价和炒作短缺资源,不会有人大发不义之财,不会有弱势群体的利益因物价被人操控而蒙受巨大经济损失,从而较好地保证了当时我国市场的基本稳定和平稳度过极端困难时期,尤其是让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也能够得到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到的历史的满足。缺点是价格信号丝毫不反映市场供给状况,对刺激相关供给,组织有效投资毫无帮助,更不会自发地刺激相关产业的生产扩张和快速发展。

   放开物价也是一种国家对物价的管理政策,并不表示没有物价政策,只不过是政府不再实施过去那种行政统管式的干预罢了。这样做的好处是价格随供求变化,价格信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市场供求关系,对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具有一定的引导和刺激作用,同时,这种价格政策也会使生产紧俏商品的企业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促使这类企业的发展。其缺点是商家无不见风使舵,只要市场一旦发生某种资源或商品的短缺,只要手中握有市场紧俏火爆的商品,就把价格推向极端,甚至囤积奇居,至使广大普通老百姓的利益常常因此而蒙受巨大损失。比如这些年我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如此,价格一路突飞猛涨,完全不讲什么成本利润率,完全不顾老百姓的经济承受力,完全不顾社会分配的公平与否。如果这种情况出现在粮食类基本生活需求里,则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这就是物价放任政策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对物价的管理也不是完全放任的,比如:对水、电、煤、燃油等的价格,至今还是有所控制的,并没有完全放开。而象“物价补贴”这样重要的物价政策,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不仅没有取消,而且还在许多行业里发挥着重要的调节作用。2008年我国政府对中石化一家公司的政策性物价亏损补贴就达到123亿人民币,政府花这些钱当然是为平抑当时市场燃油价格的。2009年我国也有不少地方政府又调高了自来水的价格,目的愿望当然都是美好的,据说是“为了促使人们节约用水”。

看不得物价下跌,[U1] 见跌就心慌手乱,过剩的产品也不能让它跌,更看不得企业倒闭,而如果象美国那样一年之内倒闭上百个银行,那就更不得了。过剩商品的价格下跌也说成是通货紧缩,企业无视市场需求导致的关门也认为是政策环境不好造成的倒闭,银行资产的乱放贷乱配置也不让市场去强行纠正,始终以宽松的货币政策去保证所谓的“物价稳定”也是一种物价政策,一种政府对市场投资和生产的“放纵”。“放纵”不是“干扰”,但其对市场秩序的损害却并不亚于“干扰”,不过 “放纵”是从来不会被“企业家们”批评为“政府干预”和“扰乱市场秩序”的,因为这种政策总是会使他们的产品升值、厂房升值、土地升值,连厂区的树木都日益升值,并且将“企业家们”的投资失策或过剩生产造成的损失也快速转嫁给了普通百姓,这与计划时代的政府“干扰”目标是大不相同的,前者是很受“企业家们”欢迎的,后者则更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我要说,这类“干扰”同样会使市场价格信号失真,从而误导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决策。

以充足的货币投放量去维持房价的逐渐走高或者是以适度的货币投放量去“防止房价过快上涨”既是一种货币政策,也是一种物价政策。始终将货币的发行量控制在保持房价只涨不跌(即使大量过剩空置也不让其跌)的目标上,这是一种最糟糕的货币政策和物价政策,这种政策的执行结果必将导致供求关系不再通过价格信号反映出来,从而严重误导投资决策和居民消费,人为造成结构失衡、银行坏账和经济危机,同时造成大量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