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

丁三青

这是2011年1月8日上课的内容。

这次课讨论的内容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内部管理体制创新》。首先还是请各位先发言。然后我再谈自己的观点。

张宗海:

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大学内部管理创新来思考,我认为整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京师大学堂到北大到西南联大,都是学习欧美的,大学是独立、自由的,是自主法人。也是由于大学内部的竞争机制促进大学的发展,内部构成是教授权力和学术权力。第二阶段,学习苏联的管理模式,突出的是计划管理资源配置,一切资源由中央政府配置,大学是“等”“靠”“要”,毫无自主权,高校里教授的作用不大。第三个阶段,强化内部的科层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改革的全面开展,高等教育却一度停滞不前,直到意识到高等教育发展的落后,才进一步改革,而高等教育的改革也是对国际改革的一个回应,也是对我国政治经济改革的回应。但是现在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在哪里?高等教育改革的原则有哪些?如以人为本等等。高等教育改革存在哪些问题?行政化严重,同质化严重,(专业设置重复,照搬照套),工具化严重(量化分数),使得科研走向另一个极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了很多东西,但是仍然需要各个高校自己深入的探讨。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革,外部制约也严重,像矿大自律比较好,而山东一些高校却无自律。在第三届山东高校论坛上,整体搞教材化工程,教育部发文件,学校跟后面做,评精品课程,建设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只要做相应的应付就可以了。这样更会行政化。为了迎接评估,打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搞跨越式发展,整天迎接各种各样的评估,教学评估、实验室评估、后勤评估等等。

郑延福:

2010年高等教育十大新闻之一是南科大的创办。南科大是由深圳市政府牵头的,参照香港科技大学而兴办的一所大学,校长要求在南科大内部去行政化,但是在惯有模式下却无法运作。在经费、就业、制度、观念上是行不通的。真正要实行去行政化,在当今中国能否实行下去?怎样才能可持续发展?

在教学管理方面,有一本叫做《高等教育管理的时尚》,是美国人罗伯特·伯恩鲍姆写的,值得一看。其中很关注教学管理软硬如何协调的问题。作者长期从事教学工作,对教学了解较多。教学不仅是传递、传播知识,而且要兼顾教学的社会性,或者说要让学生具有社会性,教学本身具有创造性,教学本身也是具有复杂性的,因为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人,人本身就是比较复杂的。教学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很大的区别,在教学管理中是不能套用企业管理的。教学管理的目标都是建构的、隐性的、潜在的、体现不出来的。具体怎样协调?教学管理中没有规章也是不行的,关键要看教师本身的素质。

张阳:

创新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创新一方面可以给学校注入活力,而另一方面,如果创新不好也会给教师带来各种压力,带来大学内部管理存在生态的问题。

一是分层,创新水平与学校水平有关,如北京大学的创新是影响全局的。创新水平代表一个学校的水平,学校水平较低,则是被动的或者小打小闹的改革。例如人才引进。当然这些也是有帮助的,也可以提高教职工的积极性,但是其科技含量不高,而且容易效仿,从长远讲是很难改变的。

二是分类,分公办与民办。在现行的管理体制下,民办高校不改革不行,改革与其生存问题有关。例如一些学校打出,新生入学十五分钟内办完全部入学手续,等等,从管理上来解决生存问题。

三是高校的地域性,高校处于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改革就会有差别。经济发达地区,社会的一切处于前沿,大学经费来源多样,布局合理。相对而言,不发达地区则是另一番景象。这是总体改革水平的问题。如华中科大,朱九思认为,大学一定要树高墙;叔子认为要以人文为中心,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国第一名,成为全国人文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德育基地之一;济任校长期间,使华中科技大迅速成为全国名,他搞后勤社会化,后勤面向社会发展,后勤集团在当年就给学校创收一个亿,突破了部管理体制改革。内部怎样改革,怎样思考,关键是以校长为核心的一个领导层的内部动力系统,动力组是什么?动力来自外部压力,如大学排名,如一个校长上台则学校排名上升,学校的凝聚力上升。内部动力,主要表现在以校长为主的决策层能否发现问题,他们解读国家文件的能力,即发现问题能力的高低,一定要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领导的思路能否根据外部情况结合内部情况来制定一系列的改革。

管理创新归结为价值指向,华中科大取得巨大成就但是其价值何在?管理创新的价值何在?根本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有改革必须满足大学四项功能的实现。学生因为食堂问题不吃饭,不上课,是后勤社会化带来的弊端,大学排名是促进发展还是影响发展?影响知识的构建。后勤社会化对人才培养功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改革要有一个标准,我们行政讲

科学发展观,讲包容性增长,说明以前不科学、不包容。包容性增长要立足学校,鼓励发展,面向社会服务。

刘恩元:

改革与创新的落脚点是创新。改变什么?革除什么?一定是存在问题了。改革标准是什么?大学应该干什么?大学内部离不开外部,大学下级离不开上级,大学改革创新本位是什么,知识本位?社会本位?是教育性目标,还是一般性管理问题?对教师要指向学术自由,要解放教师,控制学生。对学生不是过程管理,而是目标管理。对学生自主,学生能否自主,能否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大学生不学习,逃课率20%以上。确实存在教师不自觉的现象,但是那只是少数,大多数都是好的,要从本质上把握,给以最大自由。对于学生,过于强化、过于控制,打压自主性,如半夜检查宿舍等等,没有能够抓住教育特点,特殊性高于一般性。没有面对教育规律。孟德斯鸠说:“政府不是一个好东西,坏政府比无政府要强。”从概括性来谈应然性。从教育性质来分,主体是学生,然后是教师,以这个为出发点,好多其他东西都要要重新思考。如领导要求提建议,但必须是合理化建议,要求教师弄出一个好方案,否则别提,教师有权利提出建议,但是没有义务对意见进行严格的逻辑分析。

闫国华:

大学内部改革目标是什么,是教育目标还是非教育目标,大学很长时间都是工厂化管理模式,生产学生没有特色,教学中全面质量管理,而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潜质,给所有学生建目标,是从一个工厂走向另一个工厂,无非就是更整洁、更统一。

丁老师:

刚才大家的发言很好,谈得很深入,讨论很热烈,从不同工作、不同经验角度都得出了不同的思考。今天因为时间关系,还有几位没有发言。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我从三个方面来阐述这个问题。

今天我们讨论的这个题目很大,是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很热闹的领域。说热闹说明重视,但也是五花八门,是探索性的,没有统一结论。可以这么说,这个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无法回避、绕不过去的问题,很重要,是我国大学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是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还在探索的问题。

高等教育改革既是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也与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有着直接的关联,而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总体看法,宏观的研究有很多观点。从大方面来讲,我个人认为有如下几个方面:

1、已经形成了中国特色的高校管理体制与管理格局。10年前是初步形成,现在形成了,这个管理体制与管理格局是中央与省者或说是地方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

2、从政府对高校的管理来讲,政府对大学在一定程度上下放了自主权。大家对于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六个权力的下放有意见,因为都觉得不过瘾。六个自主权都是细枝末节的,改革是不到位的,但是下放总比不下放强。

3、形成了多元化高等教育投入机制。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处在两大转变之中。一是处于重大战略转型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前推进同时向提高质量、充实内涵转变,这会带来一系列的变化。二是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正在逐步深入,某些方面开始涉入到深水区。认识到这两大转变,我们思考问题才有全局性、全面性,在全面性、全局性基础上进一步思考问题。

我们还要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演变历程。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是无原创性的,是舶来品,是国外引进的。而且在不同的时代引进不同的大学制度,这与我们的社会制度有关,这反映我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缺乏理性认识,对其精髓认识不够,因为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是不变的。但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也是一个过程,也存在着现代大学制度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也就是本土化,这与对现代大学制度精髓缺乏认识不矛盾。开始的时候学欧美,蔡元培引进德国洪堡大学的理念,这个起点是很高的,因此中国大学一经发展起点高、水平高、速度快,10年时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曾经拥有过这个历史。建国后,我们学习苏联,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后,发现存在许多毛病,现在,又回过头来,转向欧美,把世界一切好大学的精髓都拿过来,集成创新。目前,我国大学内部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从系、教研室到进行学院制改革,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大学院套小学院,这也是为了学科发展。如研究所制改革,研究所把教研室、学科建设、研究生培养合到一起,其纽带就是课题,课题负责人制。

关于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问题。很多人认为创新很难,创新不是推倒重来,有的是原始创新,有的是集成创新,有的是引进吸收再创新。我们国家的大学管理体制创新还谈不上是原始创新,是引进吸收再创新。

我国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应该体现以下导向:

1、价值取向。

应该是在创新性人才培养上,大学管理体制创新应该服务于创新性人才培养,离开这个价值指向,纯技术上的东西的话,可能不仅不能培养创新性人才,而且可能阻碍创新性人才培养。文章的发表,短、平、快,这是功利性的东西,所以其价值取向是要培养创新性人才,不管理论上有多少分歧,存在认识论、政治论等等观点,但大学定位最终是人才培养,即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I

2、管理体制创新必须要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

校长治校、学术自由,体现现代大学制度的精髓。同时把现代大学管理制度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这是中国国情、中国特色决定的。

3、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应该是在制度框架下创新。什么是制度?就是大学章程,这是一所大学的宪法。

4、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应体现服务性原则,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对中国大学来讲,最需要在这方面向国外学习。大学不能不要管理,需要管理,但绝不是官僚管理,必须为学术服务,为科研服务。

5、大学内部管理体制创新重点是权力下放、重心下放。

重点是如何能够激活基层学术组织的活力,如果能做到这点,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

的关系就不会那么紧张了。如何处理好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和学术自由三者之间的关系。大学决策是在党委领导下的决策,党委领导是政治领导,也是决策基准。这不能改变,先党委会,后教代会。校长治校,是行政执行。每个学校都有党委会议事规则、校务会议议事规则,说到底是权限划分,划分党委常委会权限、校长办公会权限。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矛盾,普遍是行政权力大于学术权力。学校领导不能进学术委员会,如果进去了,那么学术委员会就形同虚设。学术不仅是科研,也包括教学,通起来才是完整的学术,对于学术机构设置及其权限都应该有明确的设置。

大学内部管理体制总的叫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一是党委领导,二是校长独立行使权力,三是学术机构,四是民主管理机构,还有支持和监督学校办学机构——理事会。目前,我国有两所大学有理事会,但是其理事会与董事会区别不大。董事会是圈钱的,理事会也有支持经费的义务,但主要是支持和监督,组成运行机制,其权力与义务,可以有推荐校长的权力,一年两次听取校长工作报告,包括经费使用情况,包括对资源分配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就重大战略进行咨询,对学校重大建设进行支持,这才是支持与监督学校。董事会不是这样的。理事会人员,包括政府代表、社区代表、校长、教师代表、学生代表。

从大学来讲,大学是科层制管理,顶层是战略管理,党委领导、校长负责制度,制定学校的发展战略,安排学校工作,进行分工领导。亚层,既有纵向管理,也有横向管理,包括

学院、机关职能部门等。基层,需要解决行政化和效能化问题,增强基层组织的活力,学术自治。

应该实行大部制,应按职能、功能整合各处。比如规划部、党委工作部、教务部、学术科研部、学生管理部、人力资源部。

还有搞书院制,书院加学院。院长轮职制

 

http://blog.sina.com.cn/dsq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