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工资翻番”这几个字,估计很多人会倍感振奋,当然,也有人会心存犹疑,觉得那是现实的乌托邦。不管怎么想,“工资翻番”美好愿景已摆在人们面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日前明确表示,我国要努力实现职工工资每年增长15%,这样在“十二五”期间就可以力争实现职工工资增长翻番。(据4月19日《京华时报》)
涨工资是所有人都深切关注的事。此前很多领域很多行业已经拿出过数据,证明他们已实现“涨工资”,但公众回应多是“没感觉”,还有很人说那是“被增长”。在这种语境下,“工资5年翻番”的承诺,会不会是“画饼充饥”,或者说这块“饼”能不能从纸面走上生活,自然会让人担心。
有怀疑精神不是坏事。特别是在涨工资的问题上,没怀疑才是很不理性的。毕竟,涨工资牵扯着复杂的博弈,有权力与民意的,也有资本与劳力的。而且,涨工资本质是实现“民富”,提升人们生活水平,而这一切又绝不仅仅体现在工资数字增长上,比如,如果不能遏制通胀,涨的那些钱最后也还是被蒸发掉。
现在人社部谈到涨工资的办法手段,也还是此前强调的那些工资分配制度改革,工资集体协商机制以及企业工资正常增长制度等等。当然,涨工资还关系到个税改革问题。这些话题都被无数次解读过。可以说,这一切,没有哪一个不需要面临复杂的利益博弈。
比如,如何让权力拥有真正让利于民还利于民的动力?拿什么来斩断一些利益集团长期掠夺公众利益的黑手?如何实现劳动力与资本博弈的话语权?这里面的博弈环节太复杂了。就拿承载公众强大期待的工资协商制度来说,这些年,劳资、工会、政府以及法律这个问题上,姿态各异,总是难以达到共识,说到底,就是因为各种利益难以摆平。
工资协商制度如此,收入分配改革以及各种税收调节,亦然。可以说,在未来,如何让各方力量在涨工资问题上形成共识,它不只是一个涉及利益分配的经济问题,同时更是一个政治民生问题。只有把这个问题置于一个框架内,进行系统地解决,才能让各方利益获得平衡。否则的话,“工资翻番”的愿景要在5年内实现,很不乐观。
更何况,涨工资要实现“民富”本义,也不仅仅体现在绝对数字上。前两天,孙立平教授才写过一篇文章,叫《中国“贫富差距”的再思考》,里面例举大量数据阐述财富的分配状况,财富在国家和个人之间的转移,个人存量财富的变化等等问题。他强调说,“将眼睛仅仅盯在收入工资上,要想说清楚中国的贫富格局问题,其实解决不了问题,能够解决的问题很有限。”从中不难看出,如果不能消除财富分配诸多环节中存在的隐性剥夺问题,就很难实现“民富”愿景。
所以,看待“工资5年翻番”的问题,应该清醒明白天空从来是不会掉馅饼的,我们只能脚踏实地回到社会基础秩序的公平构建上来,来真正把公民权利落实好,真正践行市场的公平公正,让这个社会拥有公平的话语权。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权力与民意的博弈,资本与劳动力的话语权之争,能纳入到公平的语境下来解决,从而消解长期存在于社会中的利益关系失衡问题。
当然,最后补充一句,只要能真正实现公平基础上的“民富”,工资增长是不是“5年翻番”,或许也并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