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治理“首堵”的“红处方”—迁都


    

 

彻底治理“首堵”的“红处方”—迁都

 

A、北京的地理位置

       北京市境处于华北平原与太行山脉、燕山山脉的交接部位。东距渤海150公里。她的东南部为平原,属于华北平原的西北边缘区;她的西部山地,为太行山脉的东北余脉;她的北部、东北部山地,为燕山山脉的西段支脉。

       北京市地理位置太过偏北,不能高效地管理中国,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恶劣,建都北京成本高昂,定都北京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北京位于北纬39度56分、东经116度20分,北京(北纬40°C)以北的我国领土面积只占我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八分之一;以南的我国的国土面积占四分之三,人口占八分之七。北京远离中国绝大部分国土、人口、城市、工农业地带,和全国这些要素的联系非常不便,和中原城市相比,其付出的时间,消耗的能源,发生的费用,几乎要高出三分之一,根本不可能对全国进行高效率地管理、统治和联系,因此北京本来就不应该作为新中国的首都。

       北京市四周自然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北面是燕山和蒙古高原,西部是太行山和山西高原,西北部是广阔的蒙古高原,由于降水稀少,这些地方成为风沙的发源地,强劲的西北风卷裹着蒙古高原的沙土经常肆无忌惮地侵袭着北京,使首都非常脆弱的自然环境雪上加霜。北京属于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只有585毫米, 75%集中在夏季。秋冬春三季空气污染严重,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经常超标,空气污染指数超过80的天数每年超过200天,成为首都中自然环境最差的典型。

       北京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称,北京在1999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列全球第三,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人每天相当于吸两包烟。而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全国18个主要城市1998年空气污染的调查报告中,北京是情况最严重的一名。

B、北京的汽车保有量

       北京是首都,但因交通堵塞闻名于世,故由被国人揶揄地称之为“首堵”。十多年来,因北京严重道路堵塞,各种各样的五花八门的路畅建言献议层出不穷,但无一良方能够凑效,“堵!还堵!!再堵!!!”成了首都北京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北京市交管部门日前表示,平均在一周的时间内,北京市净增机动车1.8万辆,驾驶员1万余人。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67万辆。但据北京汽车经销商说,当下市机动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今年底可能达到550万辆。

      另据相关报导:“北京私人小汽车年均行驶里程为1.5万公里,是伦敦的1.5倍,东京的2倍多。高密度聚集。与世界城市“中心城区低,外围高”的机动车保有量分布态势相反,北京市500万辆机动车的80%以上集中在六环范围内。北京城四区户均私人小汽车保有量水平是巴黎同等可比区域的1.8倍,纽约同等可比区域的2.3倍。城市中心区过多的私人小汽车流量导致严重交通拥堵,按照北京市目前私人小汽车使用强度,每净增100万辆私人小汽车,需要增加282万车公里的路网容量(相当于整个三环内的路网容量,相当于五环内路网容量的30%);需要增加停车面积30平方公里(相当于二环内面积一半)。因此,按照目前的机动车发展趋势,有限的资源承载空间与迅速增长的私人小汽车需求之间的矛盾将进一步加剧,反映在路网上就是交通拥堵仍将不断恶化。此外,交通拥堵又进一步带来能源消耗及尾气排放的增加,逐步加重了城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

       北京是首都,但中国人今天把它称为“首堵”。09年底北京市汽车保有量达到400万辆,平均4.4个人拥有一辆汽车。这里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事故频发、出行不便,于是,它又成了中国现代城市病的象征。

C、北京的人口聚增

       截至2009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比2008年末的1695万人增加60万人,北京市已经连续三年每年增加常住人口50万人以上,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规模。外来人口509.2万人,占北京市常住人口的比重为29%。北京市户籍人口1245.8万人,比2008年末增加15.9万人。连续三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快速膨胀,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与恶化不容忽视。

 D、北京的水荒严重

       北京的水荒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北京水资源的形势十分严峻。据专家估算:到201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11.85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近20亿立方米;到2020年,平水年份北京将缺水23.76亿立方米,枯水年份将缺水30.9亿立方米以上。

       目前,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此240立方米左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十分之一、世界人均占有量的三十分之一还不到。北京现在年来水量只有15亿立方米左右,超采地下水26亿立方米,连年的大量超采地下水已经使北京周边地区形成了2100平方公里的漏斗区,水位已经降至海平面五六十米以下。可以说,继续超采地下水已经十分困难。

       40年后(205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可能为3500多万,市区人口2500多万;建成区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市区建成区面积2100多平方公里。即时,北京市的降水、地下水和调水根本无法满足这样一个超级超过大城市人口的淡水需求量(降水15亿,地下水26亿,调水12亿),到那时,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可能只有120立方米左右,根本无法满足人们正常的生活需要,北京市有可能在干涸中逐渐衰竭而消亡。

       现在,很多人把南水北调工程看成解决北京缺水难题的良方。但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2020年才能全部竣工,即使到那时北京可分得的水量也不过12亿立方米,与缺水30亿立方米仍然相差很远。何况,中线工程流经的河南、河北等省份都是缺水大省,如何分配这些水资源将会大有争议。

       北京凡是能建水库的地方也已建完,基本无潜力可挖。唯一准备建设的张坊水库也仅可增加供水1亿立方米,抵不上官厅水库、密云水库未来减少的蓄水量。更为严峻的是,科学家们预测,由于受地球温室效应和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至少在未来一两个世纪内,全球干旱问题将更加严重,中国北方的缺水问题将更趋恶化,而北京将更加遭糕。

 E、北京的荒漠化严峻

       沙漠化、荒漠化、干旱和地震对北京的威胁日益严峻。现在,中国的沙漠化、荒漠化国土不断扩大,沙漠离北京越来越近,最近的沙丘离市区仅70公里,可以说,沙漠直逼天安门。而且,沙漠处在北京的上风口,一遇刮风,黄沙便直扑京城。前总理朱镕基对北京的沙尘天气一直忧心忡忡,眼看着沙漠在一天天地逼近,他感叹中国有可能因此而迁都。否则北京将加速成为一座“废都”。

       另外,北京还是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称,北京1999年的空气污染程度位居全球第三。国家环保总局公布的调查报告称,北京是全国18个主要城市中空气污染情况最严重的一个。

 F、北京的地震概率高

       北京处于燕山地震活跃带上,其下方藏匿着至少10条断裂带,最长的达20公里,50年内发生地震的概率非常高,为避免地震对我国首都、对全国和世界造成史无前例的破坏及不可估量的影响,据有关地震周期估测:北京地区6级地震(强震)最长间隔大约280-300年左右发生一次。上一次这样的地震发生在1730年,即清代雍正年间,地点在北京的西北郊地区。北京地区存在发生中强级别破坏性地震的背景。未来50年,北京平原区发生6级地震的概率为50%;发生7级地震的概率为20%,7.5级大地震的概率为10%。唯一能够阻止北京市过快扩张,最大限度地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和破坏的最佳方案莫过于将首都迁出北京。近期日本大地震,就考虑到了迁都或建副都的设想。

 G、北京的定都成本高昂

       北京是一个具有三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周朝时期诸侯国燕国的都城就在北京,称为蓟。后来,辽、金、元、明、清也将其定为国都。

       北京目前是我国的首都,是我国城市功能最完备的超级城市,是我国的行政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是我国和上海并列的两大商业娱乐中心,我国最大的科研、技术、教育、文化中心,我国众多企业总部所在地,我国最大的陆地交通中心,我国最大的旅游中心,我国名胜古迹最多的城市和我国经济活动中心,北京也是我国第四大金融中心。如此多的功能,每一项功能至少可以保证一二百万人口的就业,全部叠加在一个城市上,城市规模必然超级膨胀和臃肿。北京作为资源输入型的特大城市,98%的能源靠外地调入。人口膨胀导致水、电、煤、气、油等资源供应紧张。

       高昂的定都成本在中国各大中心城市发展过程中,北京从中央得到的各种支持是最多的,巨大的投入并未产生相应的效应,反而面临多重危机的边缘,原因何在?最根本的就是这座文化古都既是全国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管理中心,又是北方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事实上还有全国交通、金融、信息、教育、科研等中心的职能。以中国之大,由一城而兼此数中心之职,对有3000年历史的古都来说,确实不堪重负!这种功能设计使得城市规模无限制地扩大,城市的有限空间受到多种功能的挤压,脆弱的资源与生态系统无法承受。

       在古代运输条件恶劣的情况下,东南地区供给天下财富大半,如果都城离此太远,则定都的成本过高,必将影响国力的增强和政权的巩固。对此,法国着名学者布罗代尔曾指出:15世纪初中国放弃了因长江之利而对航海开放的南京,却定鼎北京,“背离了利用大海之便发展经济和扩大影响的方针……正是在这时候,中国在争夺世界权杖的比赛中输了一局”。

       着名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更是以历史学家深邃的笔触写到:北京“这一宏伟都市远离它的经济源泉,维持这一中心所用的人力和物力在明代灭亡和在帝国时代结束之前,一直消耗着政府的收入和人民的财富”。输送漕粮的南北大运河成了明清两代朝廷的生命线,因此在遭受旱灾时,宁可让运河沿岸地区颗粒无收,只要漕粮未过,运河不得用于灌溉;每逢黄河下游决溢成灾,为了确保运河畅通,往往宁可暂不堵口。

 H、结 束 语

       上述一言以蔽之,高昂的建都成本已到了国力和北京市自身难以支撑的时候了。未雨绸缪,能够将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拥堵、城市缺水、城市荒漠等有效控制的唯一办法就是迁都,其它任何办法都是徒劳的。新首都的选址应当兼顾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军事安全、地理地震、民族、文化、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

       目前,已有N多的省、市学者主动提出来作为迁都的备选城市,如郑州、武汉、成都、南京、西安、长沙、昆明、南阳、杭州、济南、扬州等。但笔者认为郑州、西安、济南、南阳等市都是严重干旱缺水。迁都不可能从一个缺水地方再到另一个更加干旱缺水地方。况且以郑州和武汉市为例,人口已经极度地恶性膨胀。若迁都不可能再迁往一个更加人满为患的地区。至于成都、长沙、昆明都偏居一偶,历朝历代也无定都的历史。杭州是黄金之地,与上海、南京形成一个“金三角”,这一金三角是中国目前经济最发达也是最富裕的地区。但杭州是溃败没落的南宋小朝廷坟茔之地,在此建都实不吉利。而相比较而言,从北京迁都南京,二者都是京畿之地。况且南京曾是七朝古都,有帝王之紫气!此外,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水资源优势,而且兼备件深厚的文化底蕴、发达的经济优势、全国高等院校全国第二的科教优势、沿海沿江的区域市场优势以及巨大发展潜力优势。

       虽然江南是鱼米之乡,中国最富饶的地方,吴越之地又是绝色美女的产地。但南京又被成为金粉之都,这座城市太富饶、太安逸、太阴柔,以至每一个朝代的统治者到了这里很快就会被这里的美景、美色、美酒、美食所迷醉腐烂变质进而丧失进取心只知道歌舞升平,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  南京民风儒弱,是仕子门聚集地,才子佳人,轻歌曼舞;北方民风强悍,是将领的故乡,所以中国历史中如果出现南北分裂最终多是北方统一全国。南方朝代命都很短,如果当年明成祖没有迁都北京的话,明朝也不会有二百多年。

       南京古为吴地,位于“天下九州”之一的古扬州地域。前495年,传说吴王夫差在此筑冶城。前472年,越王勾践灭吴,范蠡筑越城,位置在今中华门外秦淮河南岸。前333年,楚威王熊商灭越,埋金以镇“王气”,并于石头山筑金陵邑,故南京别称“金陵”。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属会稽郡。

       公元220年,孙权都武昌;公元229年,也就是吴黄龙元年,孙权即皇帝位,国号吴,定都建邺(今江苏省南京市)。这表明,以前大家认为的“遍地瘴疠、满眼蛮夷”的南方,同样也可以建立国家、设立都城,而不是像想象中的那么荒凉。 吴国是三国中国祚最长的国家,然而终于在公元280年“一片降幡出石头”。但中原的平静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潘多拉魔盒已经开启:先是八王混战,然后是旷日持久的“五胡乱华”,中原成为异民族的乐园,黄河流域陷入了空前大混乱。而此时的长江流域,依然安静得一如江南的细雨柔风。在屠刀的威胁下,中原一部分士族和民众开始渡江来避乱。长江以南成为安居的乐土,躲避杀戮的室外桃源。

       其间,最有代表性的应该算是永嘉大乱后晋室南迁而长期退守江南: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明年,司马睿在建业被推戴为晋皇帝(先称晋王,318年称帝),建立起东晋朝。自此,至陈亡近三百年间(317~589),南方的经济迅速上升,文化更是远远超过北方。这是“南迁”在历史上所起的积极作用。

       公元589年,隋朝贺若弼、韩擒虎率兵渡江,分南北两路进攻陈都城建康,陈兵溃败,陈后主投降,将近三百年的南方政权便被轻轻的“雨打风吹去”。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南方留给人们的,不再是六朝繁华、金陵脂粉,除了是烟花满地的苏杭扬益,就是谪贬的蛮荒之地。 很少再有人把金陵作为“龙蟠虎踞帝王州”而提起。 似乎,南方与政治绝缘。

      589年隋灭陈,擒陈后主,平毁城邑宫苑,在石头城置蒋州。唐朝初年置江宁郡,后置升州,再后改为金陵府。南唐(937年—975年)在金陵建都,称江宁府。

      1356年,朱元璋(明太祖)攻占集庆,以此为基地,逐步消灭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等对手,并于1368年赶走蒙古人,建立明朝,定都于此,为京师应天府。建成全长96华里、世界最长也是中国最高的城墙,有一半的城墙保留至今。永乐十九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北京皇宫及官衙均仿照南京制度),将应天府改为南京,仍设六部等机构。

      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杀,福王朱由嵩在南京即位,即弘光帝。1645年,南京被清兵攻陷,降为江宁。清初时为江南省省府,以后直到清末一直是两江总督(统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驻地。1853年-1864年,太平天国也定都于此,号“天京”。在战争中南京城市几乎完全被毁。1899年,南京下关开辟商埠。1906年和1911年,沪宁铁路和津浦铁路先后通车。

      1912年(民国元年)孙中山于南京建立中华民国。1927年(民国16年)中华民国奠都南京,同年置南京特别市。1929年(民国18年)6月1日安葬孙中山于南京中山陵,置首都特别市。1930年(民国19年)更改为院辖市(直辖市)。1931年,根据民国二十年六月一日公布的《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约法》第五条,“中华民国国都定于南京”。1929年-1937年间,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首都建设。1937年(民国26年)12月,中华民国首都南京沦陷,国民政府西迁重庆;入侵的日本军队进行了南京大屠杀,有 30多万人遇难。1946年(民国35年),中华民国国民政府还都南京。1949年4月21日,中国共产党军队攻陷南京,国民政府南迁广州,旋迁台北。不过,根据中华民国的相关法律,南京市至今仍为中华民国之首都。因此,加上孙中山先生的民国政府,南京应是七朝古都。

      南京两面环江,江水凶猛湍急,此城被视为受天堑保护。南京的地形以丘陵为主,背靠幕府山,面临秦淮河,钟山左辅,石城右弼。诚如诸葛亮所言“秣陵之地,钟阜(紫金山)龙盘,石城(清凉山、石头城)虎锯,真乃帝王之宅也。”南京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南京处于西风环流控制之下,季风显著,四季分明,冬季受欧亚大陆气团影响较深。夏季受欧亚大陆低压区影响,雨水充沛。春秋两季是冬、夏交替过程中的季节,多以干燥凉爽天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