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企业亟需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食品企业亟需建立风险管理机制
 ---双汇瘦肉精事件带给我们的思考
孙志轩 Jason Sun
2011-4-15
双汇公司瘦肉精事件过去有一个月了,从始至终,我从未感到有任何的惊讶,因为就笔者在食品业内的经验来说,这种事件根本不算什么事件,对这种个体来源非常广泛的原料,是很难进行源头控制的,毕竟不是出口产品,如果是出口的鸡肉、兔肉,我们都知道是要经过通过出口备案的养殖场,统一养殖,统一用药,出口前抽检的,这一点上也足以看出中国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的双重标准,因此,国内市场屡次发生这种事儿,也就是看似偶然、实则必然了。因此,我并不认为这就代表双汇的产品会比其他品牌的更不安全,也不认为其他肉类企业的管理产品就会比双汇好多少。
瘦肉精是有害的,但还不是最有害的,我倒以为,养殖业来说,滥用抗生素和滥用激素造成的残留对人体的危害更严重一些,使人的身体发育、性发育出现异常,免疫功能出现异常,这是更可怕的。去年不就已经爆出过奶粉激素超标事件了吗?更不用说那些已经影响的环境、水源、土壤的环境污染物,和贪心商人、不法分子屡次使用、花样百出的非法添加物了,毕竟瘦肉精这类东西我们还是听说过的,也不是养殖业内完全已经没有使用的。
作为一个食品从业人员,又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我个人觉得这并不会影响我对某品牌或者某类产品的判断,因为我们在各地日常购买用于日常烹饪的猪肉,可能超标比某品牌更严重,而是我们并不知晓和无法控制的;但从其它普通消费者的反映来看,这件事儿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原本紧张的神经,也加剧了她们对日常食品不能保证安全的恐惧和埋怨,因此对某品牌的抱怨、恐惧和排斥可能会持续很长的时间,对某品牌最终造成什么影响,极不乐观,还有待观察。
作为曾从事过肉类行业的食品从业人员,我对食品控制的难度抱有理解同情之心,但是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我也发现,企业在进行食品安全控制和风险管理时,仍有很大提升空间,需要做出更大努力,完善企业自身管理系统,建立健全其风险管理体系,在日常经营管理中,真正从心里去想着如何更完善的评估可能发生的食品安全风险,如何有效的验证控制措施是否有效,如何保证所加工和销售的产品是符合食品安全要求,而不会对消费者造成健康危害;虽然在无法保证肉类原料统一来源前提下,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旦危机爆发时,希望企业能将心态真正放到想消费者所想,少搞一些哗众取宠,华而不实、大而不当、令人反感的举动,真正将精力放到做好产品的质量上。就像某品牌一样,出了问题,不想怎么样好好改正错误,把钱花在好好完善管理、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上,反而继续去找公关公司弄些所谓的危机公关,搞得连自己名字拼音都写错,实在是让人很看不过去,更让消费者大跌眼镜,信心尽失。
说到底,企业还是更重视营销、广告、公关这些花钱多、见效快的手段,而对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管理,可能并不那么热心。可以想象,每每这种企业,你跟他谈完善体系,采用体系的管理,那可能就是对牛弹琴;而等你看他犯的错误,发生的问题,爆发的危机,却无一不是由体系管理的空缺、匮乏、不完善所造成的。因此,对大多数中国食品企业来说,踏踏实实的完善下企业的管理,实在是已是燃眉之急,否则,等到火烧眉毛,也只能是后悔晚矣。如其每天夸夸其谈做百年企业,不如踏踏实实完善下自身的管理。
更希望的还是企业防患于未燃,尽快提高对内销市场供货的质量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满足国家标准,珍惜品牌发展和企业荣誉,做好食品安全的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真正长期、持续的提供可供消费者放心食用的健康产品;使人们在实现食品这一扩大内需的基本需求时,不再总是提心吊胆、七上八下,使人们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幸福生活的食品安全这块不可或缺的基石能够更加坚韧、更加牢固、更加踏实、更加可靠。
当然,最希望的是,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律和执行体系能够尽快跟国际接轨,使得国内产品的食品安全质量卫生水平等同于国际水准,而不是让消费者辛辛苦苦工作、缴纳出自己的税收,养活了监管人员,提供给国外高质量的产品,自己却要整天生活在不安全食品供给的恐惧和阴影之中。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意识的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必将进一步提高,在国家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等政策推动下,中国食品市场必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期,将面对更加惨烈的优胜劣汰;这为立志做好自身管理、提供优质产品的食品企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契机,也使中国食品企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需求变得尤为迫切、尤为强烈。
我们为国外贸易商获取安全产品提供了可靠保障,也为国内消费市场食品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我们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优秀的人才团队、优质的服务,愿帮助企业更好的做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为中国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做出更大的贡献。
 
附录:
附录一:双汇瘦肉精事件回放:
2011年3月,央视新闻频道《每周质量报告》的3·15特别节目《“健美猪”真相》报道,河南孟州等地养猪场采用违禁动物药品“瘦肉精”饲养,有毒猪肉有部分流向河南双汇集团下属济源分公司。
双汇瘦精事件引起喧然大波,受此利空消息影响,双汇发展(000895, SZ)早盘跳水,午后开盘后跌停。
2011年3月31日,双汇公司万人大会,大会结束时高喊“双汇万岁,万总万岁”,引起消费者反感。
大会背景的公司名字拼音被发现误写为SHAUNGHUI而不觉,因此被质疑这样的公司怎么能把好质量关,让消费者放心。
2011年4月,据新京报,新加坡联合早报,中国国际公共关系负责人称,双汇万人大会道歉系公关公司大手笔。
附录二:双汇公司背景介绍
双汇公司总部位于河南省漯河市,是当地最大的企业,双汇食品城占地面积巨大,对当地食品业带动作用很大。
双汇不只是杀猪,有副产品加工、制药、包装材料等完整的产业链。
双汇董事长万隆担任双汇老总多年,是他一手带大和发展起了双汇,双汇近年卖给了美国高盛,万隆等高管也变身亿万富翁。从后期股份变化看,万隆在双汇内的地位和影响力应该已是形式大于内容,对双汇的影响力应该已是不可同日而语,而目前的双汇实际上已经是一家美资企业。
附录三:中国目前食品业发展的瓶颈:
种植养殖散户经营与规模化经营、集约化加工不相适应
就笔者对目前国内肉制品企业和其原料来源的了解来看,完全使用自有养殖场的原料是不可能的,因此难免存在收购散养的原料。
1 中国目前粗放、个体养殖的普遍存在,使得对食品安全的控制,从源头上讲,变得极端复杂和几乎不可能。
2 自由买卖的市场经济,使得对药物的使用无法控制,除非是集体经济时的大农庄、合作社,集体使什么药就是使什么药。
3 对食品安全从加工到种植、养殖监管的双重标准,必定会面临更多难以料想的危机,中国近年来的食品安全管理,虽然中央层面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因应WTO规则合并为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但省级以下监管仍然全部是独立的两套系统执行,以笔者在肉类蔬菜等行业的经验来说,出口产品均需要通过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工厂卫生注册、种植基地养殖基地出口备案、产品出口检测,而且,出口产品需要满足目的国的法律法规和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是非常清楚的。因此,出口产品的卫生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得到了较好的保障,一般大多数都能做到合格,据国家质检总局近几年公布的数据,合格率总是维持在95%以上(一般是97%,98%,99%)。
附录四:中国对内销市场食品安全监管的严重滞后
相比之下,内销产品面临的问题则要严重的多。
1 法律法规体系有待健全,食品安全法内容过于细节,其它配套规章健全起来难度很大。
2 食品安全监管链条过长,分布部门太多,难以明确分工,形成合力。
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有待健全,体系标准来说,盲目跟风现象严重,落实理解应用不够,我们从HACCP,跟风到换版ISO22000,号称十五重点科技成果,但是却无法解决应用于大企业控制不了三聚氰胺的问题,现在又回过头来,搞了一个打了食品安全防护计划补丁的乳制品HACCP和GMP认证,又由工信部搞了一个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但是这也反映出我们自己标准体系的问题,没有好的标准体系,因为贯彻不好好的体系,再搞一些附加的规章,最终使政府部门对食品企业的要求支离破碎、不成系统、互相重复、互相冲突、自相矛盾,最终使得企业面对多头管理、多重要求、无所适从、无法实施。
4 食品安全检测标准有待完善,质量抽查制度有待完善,很多内销产品缺乏卫生质量和食品安全的具体标准和限量要求,监管部门的抽查很多从企业抽取,存在被倒换样品的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产品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