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民营企业领导现代性进化的困惑
有观点认为,自古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时期,为世界现代性时代的开始,但,比较通行的对现代一词的界定,则是指18世纪文艺复兴和启蒙时期。
其实,现代一词所表达的不仅是一个历史时期,现代及其现代性所体现的,是未来已经开始的信念。这是一个对社会组织制度、新的法制体系,精神文化、世俗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认知方式渐进变迁的过程概念。这种进化的、进步的、不可逆转的时间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历史与现实的方式,而且也把我们自己生存与奋斗的意义统统纳入这个时间轨道、时代位置和未来的目标之中。
概括地说,比较缘起于18世纪西方启蒙主义运动而兴起的现代性发展进程而言,中国工业化革命的路程还极其的短暂。尽管,就科技水平,特别是21世纪以来资讯技术的空前发展,正在拉近了中西方现代步伐的差距,但就现代性精神文化、审美认知方式,尤其是社会组织制度等方面的差异而言,差距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如果从现代化和现代性的角度考察,我们应该承认的一个事实是,中国近现代史是“现代化与现代性的双重变奏”——现代性总是被现代化所压倒。而且,这种极端的非理想做法尤其在当今中国民营企业中表现最为突出。
只要规模和利润,乐意于逐末舍本、杀鸡取卵、跟风炒作、投机取巧做法竟成为普遍性的战略和决策思维,政治文化、封建专制,甚至家长制、官僚主义作风被沿袭和复制到企业领导和管理前沿竟成了惯例。
更具讽刺的是,经济效应和形象模仿被大多数的企业决策者追捧为企业领导与管理现代性的体现。疏不知,器的层面只是一个表象之“果”,只有通过理念更新、制度变革才能实现现代性的真正转型。
有一句所谓“中国的自傲声音”就非常的耐人寻味:中国用短短30时间,走过了西方工业化革命100多年所走的路。表象上说,也许这话是对的。西方虽然仍在坚守着少部分领域的技术封锁策略,但随着更广大领域的技术市场化,尤其是自上世纪末中国的“市场换技术”风潮,西方百十年来的技术优势,都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到嫁接和移植。但有一点却被我们的“自傲”精神所忽视,西方的现代文明和文化的现代性不但没有被我们有益的汲取,反而受到一种“被现代化”思想所排斥。用中国的国情论及其特色论调渲染自己的成就,即是一种典型的“现代化压倒现代性”主观思维意识。
综上所述,现代性的深刻含义告诉我们,现代性及其现代领导不但需要培育一种包容、怀疑、理性的批判精神,更需要开启一个包涵理想、信仰、仁义、责任在内的领导文化的启蒙局面。
企业发展与形态特征决定于企业领导,企业领导的效力与效能决定于领导文化现代性的进化程度。一次某高校的EMBA培训“镀金”活动,并不能说明你真的具有了MBA的管理决策内功,领导者自身没有现代性的觉悟,又何以引领企业走向更高的发展层次?
中国民营企业品牌化、国际化进程为何举步维艰?民营中小企业为何“富不过三代”(通常富不过一代)?民族工业为何逃不脱西方技术牵制的宿命?都与民族文化当中的现代性启蒙不彻底有关。
今天,当产业转型、文化更新、经济持续、社会和谐等一系列严肃话题摆在我们面前的情况下,我们没有理由怀疑自己在现代性概念上的模糊和在唯我、固执、墨守成规、排斥现代性进化问题上所犯的错误。
企业是个小社会,大环境下的社会文化形态,必然在企业得到体现,反过来,正是一个个小社会的文化形态特征铸就了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现实。
这大概就是笔者从社会总体文化现状剖解企业领导现代性进化现实的客观理由,也是对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和企业领导在现代性进化问题上所存在的困惑的客观表述。(待续)
民营经济发展的文化障碍(四)
评论
15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