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高管越老越值钱是一个怪圈


国企高管越老越值钱是一个怪圈
杨于泽

 

  华远集团前董事长任志强10日召开媒体沟通会,称其有意竞选华远地产上市公司董事、董事长职务。据他透露,华远地产公司股东大会以及董事会决定给他年薪约700万元,但国资委批准的年薪是60多万元,去年给了5万元奖金,共74万元。退职不归国资委管了,他有可能拿到上市公司更多年薪。(4月11日《新京报))
  国企高管,以任志强为例,似乎是越老越值钱。退体之前,任志强“该”拿700万元年薪,拿不到;退体之后,他有望拿到更多更高年薪,或许华远地产公司股东大会及董事会要给他的700万元年薪可以兑现了。他以退休之身拿,名正言顺。在华远地产董事、董事长竞选中,任可以所向无敌,显示其威望已达到顶峰。
  任志强公开大谈自己身价上的变化,显示了他对自己退休得以拿高薪的自得,对退休前“该”拿的高薪拿不到的不满尽在不言中。对于国企的高管薪酬制度,这是一种“无声的控诉”。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武钢总经理邓崎琳也曾公开抱怨,美国GE之类大公司同类岗位的薪酬多是几千万美元,中国央企高管的工资薪酬水平太低,应按经济规律走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
  同样一个人,管理同样的国企(华远地产与华远集团不同,但毕竟国有控股),退休前后的年薪是70万元对700万元,形成强烈反差。我们很难想像,临退休时国企高管的经营能力、领导能力骤增了10倍。造成国企高管薪酬反差的,无非是所谓“体制障碍”,它凸显国企薪酬制度的荒谬。
  在某种意义上说,越老越值钱本来是顺理成章的,并没有什么不正常。年纪越大,资历越深,经验越多,所经营的国企日趋成熟,拿的年薪自然也就愈来愈高。退休意味着超越国企“体制障碍”,从身份上不受国资委管辖了,于是年薪“市场化、国际化”了。
  反过来说,国企高管因退休后拿到700万元年薪,就责怪国企以前对自己不公,其实是没有道理的。与跨国公司、民营企业相比,国企高管的特殊性在于,国企高管不是从市场上招聘的成熟的职业经理人,而是国资委拿全民的钱试错培养出来的。国企高管的经营能力不是私人所有的,而是类似一种个人与国企共有的知识产权。国企付给他们的年薪,不可能“市场化、国际化”。
  于是国企高管越老越值钱不可避免,但这种内在“规律性”与企业经营的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在知识经济时代,虽然有乔布斯、巴菲特这样的老帅,但企业创业者、经营者现在越来越年轻,企业实际上是年轻人的事业。创新不是老人的强项,老人在全球化竞争中缺乏竞争力。一个老人威望如日中天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
  这也表明,中国国企远非一种成熟定型的企业体制,它必须继续回应现实的挑战。近些年部分国企利润丰厚,但分析起来,它们要么属于垄断或准垄断经营,要么即如房产国企,在一个房地产暴利的时代赚了钱,未必就证明了高管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民意不可能同意给他们“市场化、国际化”的高薪,这反过来又可能影响国企效率。这是国企在逻辑上的悖论,也是现实层面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