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治庸”演成概念炒作


      近日,武汉市召开掀起“责任风暴”实施“治庸计划”工作推进会,动员、部署和推进“治庸”工作,彻底转变部分官员“庸、懒、散”等行为。10日,武汉市“治庸办”公布举报方式,如发现官员有不作为、乱作为,在位不谋其政等,可通过电话、网络及信件等方式举报。(据2011年4月10日 中国新闻网)

     照理说,“拿人钱财,替人消灾。”尤其是在“今天不努力做工作,明天努力找工作”的就业激烈竞争形势下,人们应倍加珍惜工作岗位,殚精竭虑,勤奋敬业才是。然而,有些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中的工作人员,一边拿着不菲的纳税人奉禄,一边心安理得地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不会作为,在位不谋其政,甚至到了依靠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这样的行政手段来督促机关干部尽职尽责,让人觉得心寒。

     据报道,武汉此番为整饴机关干部“庸、懒、散”行为,从4月6日起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重点消除干部队伍中的“第三种状态”,即“干不好又不交枪、占着职务岗位不作为,没有金刚钻、还霸着瓷器活,自己做不好、又不让别人做”等不作为状态和不良风气,实现能上庸下,庸者去庸,能者更能,提升干部队伍执行力,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必须肯定,武汉市党政机关能够积极“治庸”,本身就是一种敢于碰硬、勇于较真的表现。在武汉市委日前召开的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书记阮成发表示:“我是全市总责任体系的第一责任人,我没有退路,也不想给自己找退路。”“当市委书记不能做老好人,怕得罪人,我已准备‘遍体鳞伤’,只要武汉能好!”阮书记的宣誓不软,掷地有声,斩钉截铁,让人们看到了他的铁腕、他的担当。

     纵观近日各类媒体报道,武汉市实施“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成为要闻,纷纷予以转载。这表明公众对武汉“责任风暴”和“治庸计划”问题的关注,对于促进公务员队伍形成“恪尽职守,竭成服务”风气,提高政府机关行政效率,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问题是,“治庸” 属于吏治工作的常态,是一项经常性的教育管理工作,最忌讳运动式思维,指望搞几次突击就能解决是很不现实的。其实,对于“治庸”应真正引人关注的,而是这个单纯依靠政府行政命令维系的“治庸计划”到底能坚持多久,能否取得实效?

     如今,媒体几乎隔三差五就会曝出一个地方的“治庸”新举措,令社会公众欢欣鼓舞,拍手称快,好评如潮。但在实际行动上,某些机关工作人员对“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还是如闻耳旁风,不能入耳入脑,照旧“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不会作为”,依然是“爱咋咋的”,“治庸”实际上成了一场概念炒作,新思维、新名词、新概念、新口号满天飞,常常是甲地的“治庸”新举措迅速地被乙地更吸引眼球的新方略所覆盖,“治庸”变成了“庸治”:要么情之切切,言之凿凿,行之飘飘,或者只满足于宣传需要;要么雷声大、雨点小,雨过地皮干,或者干打雷不下雨;要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轻描淡写,或者搞下不为例;要么前紧后松、有始无终、边整边犯,或者做做样子;要么信誓旦旦、敲山震虎、自欺欺人,或者掩耳盗铃……,而许多貌似新潮先进的东西,也往往是老话新说,空话实说,糊话乱说,听起来新鲜,看起来时髦,做起来热闹,实际效果却很糟糕,把人民群众搞得云山雾罩,眼花缭乱,晕头转向,不知所云,无所适从,不免对政府的大胆尝试和“开创新局面”的魄力与决心大失所望,生出逆反心理来。

     “治庸”不再成为新闻,有赖于“治庸”举措转化为长效机制,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因为制度机制最具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曾说,现代社会法治的出现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合同法,在经济领域中保护公民的自由意志;另一个就是行政法,对政府施加了应有的控制和限制。实践证明,法治行政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治庸”的治本之策是:用“法治”代替“人治”,从严治吏,提高机关干部不作为的风险和成本,让懒政者自食苦果。而决不是搞媒体炒作,说得像朵花儿,做得似豆腐馇,这样会更让老百姓心里添堵,丧失信心。

     心动不如行动。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如今的老百姓并不怎么看重政府订些什么、官员们说了什么,而关键是看实际上做了些什么、效果怎么样、能不能从中受益,凡是定下的事情,是不是说到做到,一以贯之,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嘴把式”是根本站不住脚的。在这方面,媒体也应该谨防帮倒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