碣石山中又一个杏花盛开的村庄——正明山
董宝瑞
今天,转贴左恭田先生于4月8日上午到昌黎县城北偏东的两山乡正明山村拍摄的又一组杏花盛开的照片《春到正明山》。
与杏树园相距不算很远的正明山,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是碣石山中新兴的游春胜地。那里,以栽植梨树为主,也盛产杏果。每年春天,率先把那里的山野妆点的姹紫嫣红的,是杏花。
笔者于去年8月21日写有《散落在向阳山坡上的正明山村》,8月25日在《昌黎日报》的《村庄今昔》专栏发表时,被编辑易题为《正明山村:游春胜地》。其全文如下:
近几年,坐落昌黎县城东北偏北6.4公里处的两山乡正明山村,已经成为碣石山区一个方兴未艾的游春胜地。每年一到春暖花开时节,远远近近到正明山村山水掩映的果林深处观赏杏、桃、梨花盛开美景的游人络绎不绝。
新兴的游春胜地——正明山,是昌黎碣石山区诸多片村之一。整个山村由东草房、东山、小东山、大西山等散落在一个硕大的向阳山坡上的4个小自然村组成。1981年地名普查时,全村有1399人,耕地2058亩,果、粮兼营,以生产蜜梨、桃、杏、苹果等水果为主。据考查,正明山村形成于清朝中叶,最初由宋姓兄弟二人从中两山村迁到小东山定居;后来,村庄逐渐扩大,分成大体相连的4个自然村,以村庄主要分布在正明山的南向山坡之上,而得称“正明山”。
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7.5公里处的正明山,别名“正面山”。正明山由大大小小的七八座峰峦组成,东西长约
正明山的山体不算很高,却也峰耸嶂挺,风光宜人。据说,正明山多年来以主峰山顶曾长有4棵直逼苍穹的古松树称奇。千百年来,那4棵躯干笔直的古松树,并排列队,挺拔高耸在山峰之巅,远远望去极为醒目,颇具神奇色彩。令人痛惋的是,那生长至少也有五六百年的4棵大松树,在30年前刮“盗伐风”时被几个外村人偷偷伐去,令那神奇的山顶松景毁于一旦。在正明山主峰山顶南面偏东的山坡高处,巉岩峭壁间藏匿有一个天然的山洞。这个山洞的洞口高有1.2米、宽有1.5米,洞顶厚度有5米,洞身高1.2米、宽2米,长有2.7米,洞虽不算太大,也不算深邃,却也可让十来人容身。这个山洞,多年被正明山人称为“和尚洞”,只是,如今谁也不知何时曾有哪位得道高僧,或是苦行僧在里面避身修行了。
北依如屏障般的正明山的正明山村,东南方向还靠有一座名叫“杏黄山”的山峦。杏黄山不高,也不大,却也颇有神奇之处。位于昌黎县城北偏东6.5公里处的杏黄山,海拔131米,由两座南北颠连的山峦组成,呈马鞍形的山顶部位显平。据说,很早以前,杏黄山的山坡上曾生长有不少杏树,而其山体又呈黄褐色,待到杏果成熟时,山岭上下一片金黄,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座山称作“杏黄山”了。此外,因山形极似女人胸前的双峰挺立,也有人叫它“双乳山”。在杏黄山紧邻京沈高速公路抚(宁)昌(黎)黄(金海岸)引路的东坡之上,有一个比较宽阔的半山岗,其地有着明显的古庙宇遗痕。据说,1955年,河北省考古队就是在那一带发现了5个石斧,还有火候不高,胎型厚薄不一的13片夹砂红陶,认定那里为碣石山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所在地。那里出土的石斧和夹砂红陶表明,至少是在新石器时期,人类就在如今的正明山一带留下生存的足迹了。近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又在正明山的小东山一带的正明山水库北岸山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层,找到异常纯净的灰黑色燧石质石片1枚和一些石器碎屑等,表明在正明山一带生活的先民在旧石器时代晚期或末期就到达这里了。
谁都难以想像宋姓兄弟从中两山村迁到小东山定居之前,正明山的山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了,当是漫山遍野“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现在,人们能够一目了然的是,数百年来,正明山人依山而居,在正明山前向阳的山坡上辛勤劳作,在山坡上下栽植的大片蜜梨、桃、杏、苹果等果树,正在使正明山村变成“花果之乡”昌黎的一个风光宜人的美好去处。近几十年来,正明山人改天换地,又给其赖以生存的家园锦上添花,在山间的几个低洼处,相继修筑了3座大大小小的水库,使宽阔的山场也有了波光潋滟的动人水景。这3座水库,以1977年在比较靠下山间盆地修建的正明山水库最大。总库容为137万立方米,可灌溉3500亩地的正明山水库,恰如镶嵌在片片果林之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闪闪发亮,在那里尽览正明山村及其周围的山光水色,别有一番韵味。
正明山村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美丽山村。村里的房屋大多依山靠岭而建,上上下下,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分布有序。这些鳞次栉比的住宅,既有新房,又有老屋。那些用花岗岩石砌就的石屋,均经受住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严峻考验,如今显得更有一些韵致。在依山靠岭修建的村落之中,靠西部位藏有一株有四五百年树龄的油松。这株生长于一个已用花岗石围垒的土岗之上的油松,主干粗壮,枝叶茂密,整个树形如塔似伞,撑开了一个很大的扇面,显得异常遒劲、壮美,构成的是正明山村新房、老屋之间的一个古朴、动人的景色。
多年来,正明山人主要以经营果树为生,果林中至今还保留有不少棵有上百年树龄的老蜜梨树。每到春天,是正明山春色绚丽的最好时节。谷雨前后,正明山一带的桃花和梨花等果花盛开,成片的桃花似火,红艳满山;如海的梨花如雪,漫山遍野晶莹、透亮。那似火的桃花与如雪的梨花交相辉映,使红白两色染成的花海显得更加艳丽纷呈,令人不得不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而叹为观止。而秋天一到,正明山的大片果林到处硕果累累,无处不在飘溢着馥郁扑鼻的果香,探身其中,则可随意品尝丰收果实的甘甜滋味。
多年来,正明山村在山雄水美的昌黎出名,还因为那里涌现了一个农民诗人宋作人。上世纪30年代之处在正明山村小东山宋家祖屋撞响生命之钟的宋作人, 50年代末期就在《河北日报》、《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了《果乡颂》、《好年头》等新民歌。后来,河北人民出版社为他与怀来县农民诗人丁奇璋共同出版了诗集《果乡儿歌》。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他接连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了《山村人民怀念周总理》、《山村人民和北京心相连》、《果乡校园》等新的诗歌作品,作品相继被辑入《金水泉》、《河北诗选》等诗集,并被再度聘为昌黎县政协委员,出任正明山村小学的负责人。可惜的是,就在他抓紧时间,拼命地想把心中的赞歌一一唱尽时,于1982年5月20日上午被一场意外的车祸夺去了生命。他的遗体,被正明山人安葬在其居地附近的杏黄山北山坡上。时隔5载,他的生前好友,曾经同为农民诗人的著名诗人刘章,在登上五峰山凭吊李大钊革命活动旧址时,遥望杏黄山,欲哭无泪,深情地吟唱道:“诗友作人何处寻?杏黄山下有新坟。骄阳好渡孤帆影,冷月常怜野草魂;君睡荒坡不理我,我观沧海正思君。农家子弟骚坛客,此日刘郎泪满襟!”
昌黎农民诗人宋作人生于斯,长于斯,亦长眠于斯的正明山村,是笔者早就知悉的一个地方。笔者童年的发小就是来自正明山村,上初中后又与来自正明山村的宋作人之侄宋竞全同桌一年,那时常见他给其叔叔邮寄诗稿。1968年5月,我和昌黎一中的几个同学到正明山村去帮助搞村史展览,在正明山住有一个星期。迄今是还记得,吃派饭时,正明山村的一些心灵手巧的家庭主妇,常常拿出她们最拿手的白薯面面条做给我们品尝。那用白薯面过滤后精心做的面条既筋道又好吃,那是我在那个年代吃过的用白薯面做的最好吃的食物了。因吃派饭,那时我们走了不少山里人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户过去的山里富户人家精心建造的两进四合院。那院里的房屋和院墙皆用青砖砌起,窗前屋后雕有不少代表吉祥之意的花饰,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色泽。我回乡做组织业余文学创作工作后,去过几趟正在重建家园的正明山村,主要是看望已在村里学校工作的昌黎文坛宿将宋作人,还有就是参加宋作人的葬礼。近几年,我又多次去正明山村,则主要是参与开发正明山村的旅游资源工作和陪同亲友观赏那里的美如仙境的艳丽春景了。
从左恭田拍摄的照片画面看,正明山的果农又开始忙碌了。人勤春早,人勤春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