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迷恋的是规模扩张还是质效增长


新浪2011对话郁亮系列之二:后千亿时代的万科去向。摘要如下:

不过,郁亮对万科“千亿”以及未来的数字增长目标,却意兴阑珊。“我觉得有一个疑问,很多人关注我们去年的增长速度,但单纯看规模速度的话,其实2005年、2006年、2007年三年每年翻番才是最高速的增长。2008年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后,我们更进一步确定2004年曾提出的‘有质量的增长’,万科必须抛弃速度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增长。”

   早在七年前,万科研究部门就大胆提出万科的千亿计划,当这一数字在越发严厉的地产调控中提前实现时,万科却十分警觉地发现“数字”对万科可能的困扰,因此提出:“万科的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数字,而是健康发展、持续增长。”1月中旬,王石在一个论坛上提出,万科2011年的销售金额不能超过1400亿,引发外界对万科“减速”的猜测。郁亮对此解释说:“(王石)主席所说的,应更多从精神层面理解,是对公司质量效益型发展方向的强调和重申。”万科集团媒体部门给予的书面文字写道:“万科不预设销售目标,增长是经营效率提升的自然结果。”

无论在外界看来是“加速”还是“减速”,万科对自己的信心却始终来自速度之外。因为他们更清楚那数字背后的力量。郁亮说,万科已进入了后千亿时代的新阶段,“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司大了以后的管理问题。

2005年万科收购浙江南都后,合作开发在万科开发项目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2010年,万科合作开发的项目占全部项目的80%

在万科突破千亿指标后,一些媒体和同行颇不服气地指出,万科的合作模式把别人的业绩合并到自己的成绩单上了。郁亮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有人质疑说一千亿里头有水分,我觉得这样说对我们的员工不太公平。这些房子都是万科人负责盖起来并把它卖掉的,汗水都是我们流的。就像种地,邻居出去打工把他那块地交给你种,你原来有10亩地,再种邻居10亩地,一共长了1000斤粮食,但如果有人说你那500斤是别人的,不是你的,这样说公平吗?”

  郁亮说,合作开发并不是万科在这两年为了提高业绩想出的办法,“万科九十年代初期发展的时候有个‘0.4投资法’,就是在一些项目中,万科投资40%,要求项目合作方投资60%,以此寻求更快地发展。”

点评:看了郁总的访谈,虽然也为万科的成就感到钦佩,但觉得似乎有些过于高调和自吹之嫌。这两篇访谈涉及的内容很多,我仅就千亿的增长目标谈谈看法。

我认为,郁总一方面称:“2008年我们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负增长后,我们更进一步确定2004年曾提出的‘有质量的增长’,万科必须抛弃速度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增长。”另一方面却又称:“早在七年前,万科研究部门就大胆提出万科的千亿计划”。显然,两者是自相矛盾的,让人觉得有些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我觉得万科非但不是在追求质量效益增长,而是一直在规模扩张的道路上不停地奔走。因为不久前万科才公开宣布要在10年内达到3000亿的规模,但郁亮却宣称“万科的目标不是一个简单的规模数字,而是健康发展、持续增长。”

而且,我查看过万科2008年业绩推介是不提销售额的,只有营业收入和利润方面的数据,可能是因为当年万科的销售额是负增长。其实,人们是非常容易混淆营业收入和销售额之间的差别的,经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例如:上述访谈开篇的一段话:实现年营业收入1000亿元大关,绝对是一个企业自诞生以来的最值得纪念的时刻。这一数字,几乎可以迈上2010年《财富》500强的门槛(约为1100亿元人民币);足以列入2010年中国企业500强中的第一阵营;也是中国非国有企业的最优秀的成绩之一。但是,当 201115日,万科2010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的消息获得证实后,收获的却不仅仅是掌声和鲜花。

还有个例子可能郁亮举得并不十分妥当:“在万科突破千亿指标后,一些媒体和同行颇不服气地指出,万科的合作模式把别人的业绩合并到自己的成绩单上了。郁亮觉得这种说法有失公允:“有人质疑说一千亿里头有水分,我觉得这样说对我们的员工不太公平。这些房子都是万科人负责盖起来并把它卖掉的,汗水都是我们流的。就像种地,邻居出去打工把他那块地交给你种,你原来有10亩地,再种邻居10亩地,一共长了1000斤粮食,但如果有人说你那500斤是别人的,不是你的,这样说公平吗?”

问题是:如果万科上例合作是五五分成的话,现在人们是质疑的并不是质疑属于万科名下的那500斤,而是万科是否将别人的500斤也当成是自己的业绩。

而且很多情况下,万科并不是土地所有者,而是以品牌和资金与土地方合作,也就是说,别人出土地,万科出资金和品牌,按权益比例分成。那就更不应该将属于合作方的业绩计入万科的名下。

其实,万科也不全是自己来建房子,大都是有专业机构来完成的,设计由设计公司完成、房子由建筑公司完成,土地由合作方提供,资金万科出一些其他的银行提供。

                          

                                2011年3月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