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遇见未知的自己》 张德芬著
我们的真我是爱,喜悦与内心的和平,从出生起我们就拥有这个真我。真我也是我们的本质。这里的爱是无条件的,不求回报的。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因为不同的境遇,我们与真我越来越远,并且产生了各样的小我。小我的存在是为了满足我们的自我感,小我的存在带来了我们的思想,情绪和身体的不断变化。小我的存在方式是角色扮演与身份认同。
思想,情绪,身体皆是能量。情绪是身体被我们的思想刺激之后的反应。
关于思想。
我们会选择性地去看东西,并且以此来体验这个世界的人事物。至于如何选择,就是受到个人从小被灌输的各种约定俗成的观念、信念、标准、价值观等等的影响,完全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每个人每天环顾四周,看见的是他想看见的东西,其他的东西大脑会自动排除掉。
我们后天的环境,像家庭、学校、社会、朋友等等,都会帮助我们在童年的时候定好一些游戏规则,让我们创造了种种价值观和信念。
我们对自己的思想深信无疑,让它牵着我们的鼻子走。接受了那么多应该和理想,我们于是产生了很多的信念、价值观、态度、标准来约束自己,也来衡量、批判他人。这些就是我们每日所思所想的基础,可是我们从来不去检测我们思想的正确性。
倾听自己脑袋里的声音,做一个观察的临在。声音在那里,我在这里听着它、注视它,这份了解就不是一个思想了,它是对你临在的一个感觉,一个新的意识的次元就升起来了。透过这样的观察(倾听内在的思考,对话),你可以感觉到在那些思想下面的一些比较深层次的自我,一个有意识的临在。
关于情绪。
我们有一个痛苦之身,它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那些被否定、压抑的情绪,像我们的各种悲伤和恐惧,滞留在我们的身体里。这些情绪包括无聊、压力、焦虑、失望、恐惧、悲伤、嫉妒、愤怒、不安和不耐烦。痛苦之身在我们的身体里面,是自成一格的一个能量场,有它自己的生命力。它以痛苦为食,如果你不喂养它想要的食物的话,它会制造一些事端来产生它所需要的情绪来维生。
接纳已经发生的事,会让我们在情绪上少走弯路。然后接受因事件而衍生的情绪,不要与它抗争,让情绪自然的来自然的去。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种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这些情绪就是一些能量,它们会来,就一定会走。我们任由它们来来去去,不加干涉。这些负面的情绪就像黑暗一样,唯一可做的就是带进光来,光出现了,黑暗就消融了,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喜悦是消融负面情绪最好的光。我们会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看到让我们喜悦的东西,它们是无所不在的。一朵迎风招展的小花,一个婴儿的微笑,一片阳光下闪亮的树叶,一个朋友随口的赞美,这些都是无声的问候,喜悦的祝福。
我们和真我距离愈来愈远的时候,会失去了自我感,因此我们必须要抓取一些东西来汲取我们的自我感,小我于是产生。它不停的向外抓取,只为了加强它自己的真实性,好继续存活下来。小我不但向外抓取,而且它也进而和它的思想、情绪以及身体认同。
我们从来不知道我们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们所做的,就是去和现实抗争、对现实不满,想要改变他人,改变环境。但却都是徒劳无功,反而适得其反。我们不知道一切的问题都是出在自己身上。只要改变了自己,改变自己的心境,所有的外境,包括人、事、物都会境由心转地随之改变。
若菱拿出老人推荐的《恩宠与勇气》,读到了老人要她抄写的那一段:
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我可以看见并感觉到我的身体,然而凡是可以被看见以及被感觉到的,并不是真正的观者。我的身体也许疲惫或兴奋,生病或健康、沉重或轻松、也可能焦虑或平静,但这与内在的真我全然无关。我有一副身体,但我并非自己的身体。
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我能知晓我的欲望,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欲望来来去去,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欲望,但我并非自己的欲望。
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我能觉察出我的情绪,然而凡是可以被觉察的,并不是真正的觉者。情绪反反覆覆,却影响不到内在的我。我有情绪,但我并非自己的情绪。
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可以看见与知晓自己的思想,然而那可以被知晓的并不是真正的知者。思想来来去去,却影响不了内在的我。我有思想,但我并非自己的思想。我就是那仅存的纯粹的觉知,是所有思想、情绪、感觉与知觉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