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科学:自得其乐求己言(12)


    
(2010年12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前    言

任何一门学科的理论结构体系都是丰富而复杂的,其演进发展历史也是悠久而曲折的。它的结构就如同一个物理立方体,由无数个面所构成,一个面由无数条线构成,一条线又由无数个点所构成,正是这些可以分解成无数个点、无数条线和无数个面的立方体,才形成一个稳定的结构。而在这些点、线、面所形成的立方体结构内部,可能又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以诠释该学科的相关理论,由此便形成不同的体系结构,抑或形成不同的学术派别,会计科学理论概莫能外。

近十年来,本书主著人一直承担着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层次会计基本理论与会计思想发展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进行相关问题的系列研讨与交流是该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为了使研究生会计基本理论的教学与知识传授有机结合,使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了解与会计理论发展和创新相关的知识,主著人在组织学生进行研讨与交流的实践中,通过对相关内容不断地进行组织、优化、整合与补充,才最终形成了本书。总体上看,该书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它对会计理论知识介绍的视角比较宽广。目前我国会计专业的研究生来源渠道比较复杂,专业知识的积累程度参差不齐。由于学生们来自于不同的区域、不同的学校、不同的专业,因而也会有着不同的学术理念、不同的理性思维方式、不同的专业理解视角以及不同的专业发展目标,这即给研究生会计理论课程以及后续相关研讨性专业课程的教学组织带来一定的困难,故很需要一本能够比较全面介绍会计理论发展知识的书籍来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现有会计理论书籍对这一问题鲜有关注,本书即力图多视角较全面地介绍上述知识,这也构成本书的特色之一。

第二,它对会计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比较全面。研究生阶段会计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通过课程研讨等形式,让学生将会计理论发展的线索进行全面梳理并对其大致轮廓形成一个总体认识,以便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基础。本书在编著过程中所贯彻的基本理念是,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研究的基本思维逻辑指导下,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探寻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研究会计理论的发展规律,厘清不同学说的理论特色,认识主要流派的理论贡献,熟悉会计理论的发展线索,把握会计理论的发展趋势。本书即希望阅读了本书的学生,可以对会计理论发展知识做到梳理已知、重温曾知、校核少知、补充不知、交流想知并研讨未知,这也可能是该书的一个特点。

第三,它是一本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教程式论著。本书的定位是一部专门写给学生看的著述。主著人认为,写给学生看的书,若能让学生也适当参与进来,也许写出来的书,更容易为他们所接受。因此,本书写作纲要与内容的形成,均是主著人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研讨合作的成果,因而它也是一本与学生共同完成的有关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的教程式论著。在写作方式上,我们采取了列出提纲与参考文献、由不同年级博士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次研讨并形成文稿,然后再对不同版本的文稿进行整合与校订的方式。由于本书大部分内容均为主著人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2004级以来共五个年级博士生合作的成果,因而形成本书编写过程的重要特点即广泛参与性。

第四,它对会计理论发展重要学术元素的内容介绍力求规范而统一。学术研究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后人对前人研究成果的继承。但在学术继承的过程中,重要学者、重要文献、重要组织机构与重要期刊等学术元素的称呼与外文译法是否规范与统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术继承的准确性。会计理论及其发展所涉及的时间久远,涉及的领域广泛,涉及的规范复杂,涉及的学者众多,而在国内外现有的众多有关会计理论发展的书籍中,常会出现不同书籍对于同一问题的引证出处不一致,有的为原版,有的为修订版,有的为转引,有的则未加注释。由此导致在现行会计理论研究中,对某些史实问题、学者与文献问题、会计规范问题以及学术派别与观点等方面出现表述随意的现象,甚至存在一本书对同一文献、同一学者、同一规范、同一事件等学术元素的前后译法不一、表达不一,从而无形上对学生准确学习与掌握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会计理论书籍作为传播会计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载体之一,要求其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应适当宽泛、内容介绍应当相对全面、理论线索的梳理应当清晰、对理论观点的释义应当具体。为达到上述目标,就必须在观点上海纳百川,提法上前后统一,线索上条理分明,文献信息的学术元素上规范完整,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学术研究中的以讹传讹的情况出现。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对所涉及的全部参考与注释文献、会计与其他领域里的学者姓名、相关会计职业组织、会计专业期刊、会计相关法规和其他学术信息,均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校订,力求准确、完备。期冀以此为基础,能够尽量规范与统一影响会计理论发展不同学术元素的信息,这也构成了本书的又一特点。

第五,它对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知识内容阐述的逻辑结构完整。如何构建会计理论体系,是一个永续性的研究主题。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希望在内容与结构上有些突破,并能够在论证逻辑上实现一点创新。正是基于这一构想,本书在内容的结构组织上分为以下六个部分(共23章、5个附录和1个索引):第一部分为“会计理论发展篇”,分设会计科学理论与研究内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概说、会计理论在西方的发展、会计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会计理论重要学说的形成与发展和影响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等七章;第二部分为“会计理论结构篇”,分设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和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等三章;第三部分为“专项会计理论篇”,分设会计计量理论、会计权益理论、产权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事项会计理论和价值链会计理论等六章;第四部分为“会计理论创新篇”,分设科学技术革命与会计理论创新、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创新、管理思想演变与会计理论创新、法学理论演化与会计理论创新、计量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创新、相关人文学科与会计理论创新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会计理论创新等七章;第五部分为“附录”,为主要会计理论文献年表,以及主要会计职业组织简表、主要会计研究报告简表、主要会计规范简表和主要会计专业期刊简表;第六部分为“索引”,主要为书中涉及西方会计学者的中英文对照名录。上述六个部分,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且有助于读者了解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大致轮廓的逻辑体系。因此,这也可能是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

本书是团队合作的结晶,其写作成员均为我院20042008级的博士研究生。许家林提出编著纲要并负责全书总纂、修改、补充、调整、协调及定稿与终审工作,蔡传里博士负责第1122章书稿初稿的统稿与校稿工作、朱廷辉协助进行了出版稿全部内容的终校工作。

各章初稿写作的分工如下:许家林执笔第15章、710章并负责第6章统稿;第6章的执笔人有曾浩、王加灿和骆明明(拟人会计说),谢海洋和吴琼(静态会计说),邓九生和万弢(动态会计说)执笔,孔令辉、赵纯祥和贡峻(组织会计说),刘昌胜、王小双和魏春奇(真实收益会计说),赵彦锋、罗红雨和完颜绍芹(信息经济会计说),李银香和吕伶俐(决策有效会计说),黄益雄和李琳(证券市场研究会计说);第11章由黄中生、蔡传里和王昌锐等执笔;第12章由邵天营执笔;第13章由张琦、李璐、田延平和邹小平执笔并由张琦进行初稿统稿;第14章由龚翔执笔;第15章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张敏执笔;第16章由刘圻、胡曲应、谭艳艳执笔并由刘圻进行初稿统稿;第17章由方拥军、陈丽红、黄晓波、杨诚等执笔并由蔡传里统稿;第18章由杨智杰、郑玲、龙子午、余波、吴德军、李晓东、彭艳等执笔并由蔡传里统稿;第19章由张琦、贡峻、李璐、邓启稳、王昌锐、苏艳霞等执笔并由蔡传里统稿;第20章由徐一民、黎精明、项代有、朱永祥、祝涛、张华林、张长城等执笔并由蔡传里统稿;第21章由宋小明(数学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黄平和杨海丛(统计学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执笔并由蔡传里统稿;第22章由刘巍、喻彩平和郭会丹(哲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杨海燕和李淼(伦理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刘巍和简建辉(行为科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李燕媛和陈海清(史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严静和胡伟(金融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执笔并由李燕媛统稿;第23章由王昌锐、许家林和许慧执笔;附录A部分由冉明东、李燕媛和许家林执笔,其余部分以及索引部分均为许家林执笔。

除此之外:2009级博士生朱廷辉(第611章、第1721章)、李朝芳(第1216章、22章)和杨孙蕾(第15章、23章)负责全书分章文稿的文字、数据、相关引注资料、书稿内容及行文规范的校订工作;2007级硕士生宋丽然、陈玲、张鹏冲、袁田和鄢婷婷等协助进行了全书注释和参考文献以及英文信息的校订工作;2008级硕士生肖曼、孙清亮、龙娟、刘海英和闫瑶以及2009级硕士生杨明、徐佳琪、武苗、徐荣和李红良、钟淑雅等负责出版文稿的校订工作,2010级博士生冯丽丽、林芳和蔡梅江负责了书稿的校订工作,西安财经学院的高晓琳教授、长江大学的魏文君教授和黄河科技学院的武迎春副教授在我校做高级访问学者期间参与了本书部分书稿的讨论。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参阅了国内已经出版的大量直接资料与间接资料以及利用网络或其他媒体获得的相应资料,虽然我们在书中相应位置或以脚注或以参考文献等方式将相关信息与线索详告读者并多次校订,但由于涉及范围太广,写作期间延续期长、合作者较多,故仍可能未对参阅资料的出处一一准确列示。值本书出版之际,特别要感谢写作过程所参阅那些论著的作者,他们以不同方式表达的会计专业思想给予我们许多启迪。

本书的部分内容是作者正在主持进行的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面上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社会责任会计体系创新研究》(课题编号:70872110)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之一,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资助表示衷心感谢。本书的写作也得到了有关专家和朋友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天津财经大学的于玉林教授对本书的构思与写作给予了长期的关注、提醒与催促;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郭道扬教授对本书的写作纲要提出了具体的补充与调整建议并予以鼓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的汤湘希教授、唐国平教授、张龙平教授和张敦力教授等给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出了完善结构、体系方面的建议。同时,还要感谢冉明东博士协助查找并校订相关疑难资料,感谢我院曾在澳大利亚学习的蒲文燕博士和刘家松博士、曾在比利时学习的杨帆博士、曾在瑞士学习的陈辉博士以及刚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成归来的曾小青博士等年青同事们利用自己的优势与各自的科研渠道协助搜集了写作时需要校订的部分资料,更要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学术文库出版基金的鼎力资助,感谢经济科学出版社的王长廷主任与袁老师为编辑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我们认为,本书不仅有助于会计及相关专业在校博士与硕士研究生以及本科生了解和学习现代会计理论发展与创新方面的知识,对于从事会计及其他相关专业的理论研究工作和会计管理工作的朋友了解与深化会计理论知识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们既期待着这本书能够为我国会计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教学工作做点贡献,更希望本书能够为在会计理论研究领域里耕耘的同行提供一点方便。

当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实践与会计理论会不断地发展与创新,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由于我们学力、时间以及所掌握信息资源的局限性,书中定有不少欠妥之处,诚挚欢迎广大读者批评且不吝赐教,以便我们再版时予以修订与完善。

许家林

2010628日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目    录

 

第一篇  会计理论发展篇

1  会计科学理论与研究内容

一、理论的基本元素

二、会计理论的理解与认识

三、会计理论的基本类别

四、会计理论的功能与作用

五、会计理论的基本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2  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概说

一、会计产生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二、会计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三、会计发展阶段的划分和特点

主要参考文献

3  会计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一、早期会计思想与会计理论的初步形成

二、中世纪后期簿记理论的缓慢发展

三、近代会计理论的逐步形成

四、现代会计理论的全面发展

五、现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主要成果

六、影响西方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事件

主要参考文献

4  会计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一、20世纪初期的会计理论研究

二、20世纪204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三、20世纪506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四、20世纪7080年代的会计理论研究

五、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后的会计理论研究

六、世纪之交的会计理论研究

七、新中国成立后会计理论发展分期的学术观点

八、世纪百年的中国会计理论发展:简要结论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5  会计理论研究的学术派别

一、理论研究与学术派别

二、会计理论研究的主要学术流派

三、会计本质认识的主要学术观点

主要参考文献

6  会计理论重要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一、拟人会计说

二、静态会计说

三、动态会计说

四、组织会计说

五、真实收益会计说

六、信息经济会计说

七、决策有效会计说

八、证券市场研究会计说

主要参考文献

7  影响会计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推动会计理论发展的会计专业人士

二、有助于会计理论形成的专业文献

三、服务于会计事务的相关组织

四、体现会计理论研究成果的会计规范

五、服务于会计理论研究的专业媒体

六、影响会计理论发展的会计环境

七、会计发展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第二篇  会计理论结构篇

8  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创新

一、会计科学理论的学科地位与发展

二、会计科学理论体系的结构研究

三、会计科学理论的特别视角研究

四、会计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观念

主要参考文献

9  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结构

一、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研究概说

二、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基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及其研究

三、财务会计理论结构的形成逻辑

主要参考文献

10  财务会计理论的基本要素

一、财务报表的目标

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三、财务报表的要素

四、财务报表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主要参考文献

第三篇  专项会计理论篇

11  会计计量理论

一、会计计量的历史回顾

二、会计计量的内涵与理论结构

三、会计计量的作用与原则

四、会计计量的影响因素

五、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

12  会计权益理论

一、权益的概念和性质

二、权益理论的形成及其地位

三、会计权益的主要理论

四、结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3  产权会计理论

一、产权与契约理论

二、产权理论与会计理论的交互发展

三、产权会计理论学派的发展与现状

四、契约会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五、产权与契约会计理论的深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4  实证会计理论

一、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二、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基础概念

三、实证会计理论研究的一般程序

四、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进展——证券市场会计与财务问题

五、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进展——管理会计问题

六、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进展——审计领域相关问题

七、中国的实证会计研究进展——会计规范建设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15  事项会计理论

一、事项会计理论的提出

二、事项会计理论在西方的发展

三、事项会计理论在我国的研究

四、事项会计:立论基础、特点与应用平台

五、事项会计理论:局限与改进

主要参考文献

16  价值链会计理论

一、价值链管理观念下会计信息的供给与需

二、价值链会计的形成背景

三、价值链会计的研究现状

四、价值链会计的理论框架

五、基于价值链管理要求的会计信息系统重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第四篇  会计理论创新篇

17  科学技术革命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科学技术进步与会计

二、第一次技术革命及其对会计的影响

三、第二次技术革命及其会计的影响

四、第三次技术革命及其会计的影响

五、第四次科技革命及其会计的影响

六、信息技术发展与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创新

七、启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8  经济学说演进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经济”和“经济学”

二、经济学说的演进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与相关会计理论

四、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对会计理论发展的影响

五、经济学中财富观念变化对会计计量与信息披露的影响

六、启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19  管理思想演变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管理思想演变和会计理论发展

二、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管理思想演变与会计理论发展

三、20世纪70年代以来管理思想演变和会计理论发展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主要参考文献

20 法学理论进化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法理原理与会计法律制度变迁

二、法律制度起源与会计行为的产生

三、古代法律制度与会计思想发展

四、近代法律制度与会计记录技术的创新

五、现代会计法律制度与会计理论体系的形成

六、法律制度变迁与会计理论发展的辩证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21  计量学科发展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数学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二、统计学发展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22  相关人文学科与会计理论创新

一、哲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二、伦理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三、行为科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四、史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五、金融学和会计理论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23  可持续发展观念下的会计理论创新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与资源会计

二、相关领域里的研究态势分析

三、资源会计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四、资源会计的基本理论认识

五、资源会计的学科价值与未来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主要会计理论文献年表

一、20世纪前西方有关国家的主要会计理论文献

二、20世纪后西方有关国家的主要会计理论文献

三、中国的重要会计文献

四、有关国际组织的重要会计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B  主要会计职业组织简表

附录C  主要会计研究报告简表

附录D  主要会计规范简表

附录E  主要会计专业期刊简表

索引  中英文会计学家人名索引


其他博文链接欢迎关注:目录简编,助您浏览方便

研究会计链接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06450952_7_1.html

相关书评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ddcee20100pbv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