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粮价上涨和金融局势的稳定


     

结构性粮价上涨和金融局势的稳定

钟永圣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任何表面上看上去的复杂问题,都必须靠简洁的思路来处理,否则会自己理不出头绪,约忙活越乱套。

目前的局势“有点儿乱”,我们简单“缕一缕”:

 

国际上的不确定性:

1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会影响油价高涨,打击世界经济复苏与运行的可靠性和持续性。

2欧美大国经济势头向好的程度和幅度。

3为拯救金融危机下的经济,各国政府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刺激”政策,随后又担心“流动性泛滥”,担心通胀,担心过热,担心危机。

 

国内的局势与难点:

中央在力保局势稳定的前提下,整顿经济市场,加强调控力量。

1房价调控越来越严厉,但是房价就是不降,反而房屋的租价高企;

2加息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收缩流动性。25个基点的加息其实并不能算作“抑制通胀”的有效措施;商业银行为缴付提高了的存款准备金,使金融市场少了约3500亿元RMB的流动性。资金面的趋紧,具体使哪一部分需求资金者得不到资金帮助呢?鉴于我国市场发育的状况还不完备,诚信创业的中小企业首当其冲,而那些负债足以“绑架政府”的“又坏又大”的企业,肆无忌惮地绑架着政府和银行,他们其实不受什么金融政策的影响

3牵动政府神经的粮价问题。2010年中国秋粮大丰收,但是干旱使2011年的夏粮减产成为“定局”。我们通常不会计算为了抗旱保粮政府付出了多大的财政代价,就像最近有人大代表揪出来广州亚运会的财政预算问题,先期预算20亿,结果是花了1200亿!为了平抑粮价,同时也是为了更新储存的粮食,中央储备粮系统曾经几乎抛空所有存粮。现在的难题是:粮农有了粮食涨价的预期,有了中央财政补贴的钢网式的存储设备,不再急于卖粮,代价而估;中央储备粮系统给出的粮食收购价格达不到粮农的期望值和市场价,结果是收不上来粮食;一般粮食加工企业为了储备加工原料,必须按照市价收粮,更使得中储粮收不到粮食。发改委下发文件“命令”粮食加工企业一段时间内不准收粮, 以保证中央储备粮的收购;但是一个月后仍不准这些企业收粮,企业就只能停产,危害更大。

其他方面,重要,但是不如以上三项对经济局势影响急迫。

“势”会形成力,必然要宣泄。“妥协”的结果,是粮价“结构性上涨”,求得粮农、加工企业和中央储备粮的“均衡”价格,这个价格不会是市场价,也不是行政价,是调整价。有利于农民提高收入,有利于收入结构的调整。农产品价格一定程度的上涨,会在可控程度内增加CPI指数,但是不会让人心惊肉跳,也不会成为通货膨胀的“借口”。

没有一个“实体”叫通货膨胀,它确实是货币现象,但是归根结底不仅仅是货币现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需要重写这一章。主要的关键在于,经济伦理是否得以实现。这需要不仅仅一代人的“再教育”和观念更新。我们需要等待本土经济文化的建立。当务之急,是心理不要恐慌,要安心工作,每一个人都要向良性循环做打算。越抱怨越差劲,越恐慌越纷乱。

 

香港2月21日《星岛日报》称,港府公布的失业率仅仅3.8%,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并称最近是谋求“跳槽加薪”的好时期。那么,半年之后,内地经济应该有同向的转变。

整个国家、社会的和谐根基在于稳定,稳定建立在秩序基础上。秩序的出现以遵守伦理为前提。所以,倡导遵守五伦的孔子会被后世尊称为“至圣”,“至”者,根本之义,极限之义。那么我们今天所处的世界,有多少人在舍本逐末地看问题、想问题和处理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