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教学大纲

2010-2011年第二学期

 

赵红军博士,副教授

 

室:B240

办公时间:星期二、四、五

联系方式:[email protected]

    页:hjzhao.blog.sohu.com

授课时间:星期三13:00pm-14:45pm,

授课地点:SA408

课程名称:微观经济学与中国经济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and Chinese Economy

课程性质:选修课程

修读对象:2010-2011届非经济类专业研究生

 

课程性质、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的目的是培养非经济类专业研究生通过经济学的独特视角分析与自己生活、国家、社会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系列问题。由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没有系统地学习过经济学的基础课程,所以系统地讲解微观经济学的内容,哪怕是本科的课程也会让很多同学感觉比较枯燥和乏味,从而容易使他们丧失对这门课程的基本信心。所以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的特点出发,我们选择这一视角,即将现代经济学的一些基本方法与中国经济变迁结合起来,通过老师的讲解以及更多的同学在课下的阅读、课堂上的讨论,来达到学习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同时又能在这一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经济这一基本现实的认识。

本课程的任务是扩大非经济类专业研究生的经济学视野,使他们逐步熟悉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基本经济问题,了解我们眼前的中国国情、中国经济变迁的宏大进程,从而能够使自己更快地融入这一变迁的伟大洪流之中。

本课程的地位虽然是选修课,但其地位相当于经济类专业的同类课程,或者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的专题,或者类似于中国经济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考察形式:

课堂发言或者报告:30%,形式为每次课上有2-3个人根据制定内容进行发言。

对他人发言的评论:20%,主要是课堂上对他人发言的评论。

课程期末论文:30%,主要是课程结束时,撰写一篇相关的论文。

考勤:20%。

 

课程主要内容:

课程分为10次,下面是每次课程的主题,上课时可能有所变动

1223 中国经济概览

由老师讲解

232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讨论书目1:安格斯·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公元960-203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讨论书目2:【德】 康拉德·赛茨:《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年。

339 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讨论书目1:杨小凯:“百年中国经济史笔记”,网络资源。

讨论书目2:侯家驹:《中国经济史》,新星出版社2008年,第一章、二章、三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

431623 中国经济转型(上、下)

讨论书目1:【美】邹志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讨论书目2:Jeffrey Sachs, Wing Thye Woo, and Yang Xiaokai, Economic Reforms and Constitutional Transition,

http://www.mba.ntu.edu.tw/~jiren/mirror/column/xkyang/yangs-papers/constitution4.pdf.

讨论书目3:杨小凯:《发展经济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8章。

讨论内容4:杨小凯:《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第12-21,第24-25篇文章。

讨论内容5: 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比较》2002年第3辑。

讨论内容6:热若尔·罗兰:《转型与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引言,第一章,第13章。

5330日和46 中国怎样改革

讨论书目1:Qian Yingyi, “How reform worked in China?”, http://elsa.berkeley.edu/%7Eyqian/how%20reform%20worked%20in%20china.pdf.

讨论书目2:Eswar Prasad and Raghuram Rajam, “Modernizing China’s Growth Paradigm,” IMF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March 206.

http://imf.org/external/pubs/ft/pdp/2006/pdp03.pdf

讨论书目3:Lee Branstetter and Nicholas Lardy, “China's Embrace of Globalization”, NBER Working Paper #12373, July 2006.

讨论书目4:Lawrence Lau, Gerard Roland, and Yingyi Qian, “Reform without Losers: An Interpretation of China’s Dual-Track Approach to Transi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Feb. 2000, 108(1), pp. 120-143.

讨论书目5:吴敬琏:“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比较》2002年第4辑。

讨论书目6:吴敬琏:《改革:我们正在过大关》,生活读书三联书店。

讨论书目7:【日】堀悦夫等:《在崛起与衰退之间——一个日本学者对中国改革开放的思考》,复旦大学出版社。

讨论书目8:【英】戴维·史密斯:《龙象之争:中国、印度与世界新秩序》,当代中国出版社。

6413日和20 国家与经济改革(上、下)

讨论书目1:王一江:《国家与经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讨论书目2:钱颖一:“政府与法制”,《比较》2003年第5辑。

讨论书目3:丹尼尔·考夫曼等,“政府治理结构至关重要”,《比较》2003年第5辑。

讨论书目4:乔尔·赫尔曼:“解决转轨国家的政府俘获问题”,《比较》2003年第5辑。

讨论书目5:李稻葵:“官僚体制的改革理论”,《比较》2003年第7辑。

讨论书目6:曼库尔·奥尔森:“为什么有的国家穷有的国家富”,《比较》2003年第7辑。

讨论书目7:道格拉斯·诺斯:“宪政与承诺:17世纪英国公共选择治理制度的变迁”,《比较》2003年第6辑。

讨论书目8:【秘】德·索托《资本的秘密》,江苏人民出版社。

讨论书目9:【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12-16章。

7427 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与三农问题

讨论书目1:舒尔茨:《改变传统农业》,商务印书馆。

讨论书目2:约翰逊:《经济发展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商务印书馆。

讨论书目3: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上海三联,上海人民,1994年。

讨论书目4:约翰逊:“在农村创造非农工作职位转移农村劳动力”,《比较》2003年第8辑。

讨论书目5:Hongjun Zhao, “New Rural Reconstruction,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paper to be Presented at University of Leeds, UK, April 5,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