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61677
不是西部大开挖 邹蓝
西部向来是中国的原料提供者。改革开放的前期,沿海省市产业中能源和原材料工业所占比重在 10% 至 30% 之间,而中西部地区则多在 50% 以上。现在如此分工的格局有增无减。
铝、铅、锌、锰、锡、镍、钒、钛、钴、稀土等矿产产自西部省区的比重在 33% 至 98% 不等,除铝之外,其余均在 50% 以上。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至天山山脉一线以及西南的贵州,仅西北 5 省区及内蒙古的煤炭资源就占全国预测储量的 60%,而新疆煤炭的远景储量达 16000亿吨,占全国的 37%,居全国第一位。在水电方面,从中国的第一台阶青藏高原到第二台阶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落差大,河流比降大,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储量达 57998万Kw,占全国的 85.5%,可开发的为 29091万Kw,占全国的 81.4%。全国规划中的十大水电基地,有 7 个在西部,共包含 58 个梯级电站。
这么多的原材料开发,必然导致大量的动土。西部大开发以来,同时那么多重大工程和项目在西部动工,有人调侃说,这是西部大开挖。
无论开发还是开挖。西部资源产品廉价输出到东部加工增值,以前就引发过输血和抽血的争论。西部说,我们的资源超廉价拨给了东部,加工增值后的产品又卖回了西部。这是抽血。而东部则说,中央长期对西部补贴,就是我们的加工增值所支撑的,这是东部对西部的输血。现在考虑到国际上原材料市场大多依然价格低迷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所支配的结果。那么国内实际上也大致如此格局。价格体系依然扭曲。
开挖要动土,而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约80%在西部地区;每年因植被破坏、干旱化而新增的荒漠化土地也大都在西部地区。如果以西部已经危急的环境生态为进一步的代价,那么西部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西部一些地区已不再适合人类生存。宁夏、甘肃和内蒙都采取了将该类地区居民整体迁移到自然条件好一些的地方,让大自然休养生息的做法。西南退耕还林,尤其在云南和贵州以及长江上游地区,有了明显的进展。
贵阳作为全国人均GDP最低的一个省的省城,经济结构同样落后。资源产品和粗加工产品占1/3以上。但是,资源开发是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而现在高能耗高物耗的加工特点表明,不提高能源效率,不降低物耗,我国西部资源再丰富也架不住如此的开发。西部不能再送出去资源,而把污染给自己留下。
另外,单纯以矿业资源为依托建立的城市和经济体,一旦矿挖完怎么办?云南东川,甘肃玉门,辽宁阜新等,都已经遭遇如此麻烦。因此,可持续发展,才是西部资源开发的前提。
西部大开发,如果不能有效减少文盲而提高西部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准,西部非农产业的发展和中小城镇的发展,也将面临人力资源短缺的窘境。因为西部大开发必然促进西部非农产业的发展,而文盲和半文盲缺乏非农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在乡土层次上的西部大开发,无法依赖外来的技术和管理人员。
在中央政府有关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中,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和教育发展、进一步改革开放是五个重点。其中就包括了教育和生态环境。这表明,中央政府在西部大开发中,是对这两个问题有充分的考虑的。但是在地方政府和基层政府的日程表上,这两项工作不一定在优先地位。西部农村教育非常令人同情和担忧,因此公益爱心多集中在乡村教育和西部教育上,这何尝又不是各级政府的失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