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社论]曝光人代会缺席者名单只是第一步


  [南都社论]曝光人代会缺席者名单只是第一步

  稿源:南方都市报 2011-02-23

  摘要:曝光缺席者名单,其实只是第一步。所需要思考的,包括但不限于代表委员的其他履职情况,如何更公开,以及怎样确保监督的制度化进行,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做、也较容易做到的,便是把这种曝光常规化和制度化,并且辅之以请假或缺席理由的细节核查,以及核查结果的后续公布———是真有理由还是在硬找理由,都是些什么“要务”阻挡了代表委员的按时参会。

  日前,广州市第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首次向媒体公布了开幕首日代表考勤情况,据称这是中国地方两会首次公开向媒体“晒”人大代表会议出勤情况。而这则会场花絮的重点还在于,代表考勤情况的公布没有局限在“应到多少,实到多少”的宏观数字把握,具体到了缺席代表个人,列出了缺席者名单以及事由。根据本次广州市人大会议的安排,在为期五天的会议中,每天与会代表的出勤情况都将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

  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细节的进步,尽管对“地方两会首次公开”这个称号,多少还有些诧异的成分存在———这项统计和公布起来都异常简单的数据,居然真的是第一次发布。各级“两会”每年都要召开,翻检历年来媒体关于“两会”的新闻报道,有几乎雷打不动的一个项目,便是对某些明星代表连续几年缺席会议的盘点和梳理———哪怕只是客观陈述,语气也带了不少无奈和期许。而这种媒体数据的缺漏在于,聚焦式的统计和蹲守式的找寻必然存在无法全面反映的问题。这不仅体现在代表委员的出勤率一项上,在关于议案提案内容的报道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此次广州市人大对缺席者名单的“首次公开”,恰恰从逻辑源头上理顺了这个本不难的“难题”———虽不算是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但却依旧具有细节意义。

  保证出勤率只是履职的最基础保证,是其他职务行为的门槛要求。政协委员罗锡熊日前在媒体公开其述职报告,就把“保证出勤率”当作了对自己最重要的一项基础要求:“如果每个委员都只强调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履行政协委员职务的会议活动则随意请假或轻易缺席,那政协委员职责的设置就会落空”。这原本就不应该局限于代表委员的个人认知层面,而最应当成为代表委员的集体共识。只有保证出勤率,其他的履职才能成为可能。广州“首次曝光”缺席者名单都具有超出公布行为本身的指标意义,是让代表履职行为全程接受选民监督的第一步。

  此次公布的具体缺席名单和事由,7名请假代表多为公务员,而4名缺席者均是“企业老总”,媒体后续连线发现,缺席的4位企业老总中,有“确实请了假”但仍被列入缺席者名单的误报情况,也有“从头到尾参加了会议”但因为电子签到软件没有识别的“冤枉”,还有“路遇车祸”的特殊情况……从被公布的首日开会缺席比例来看,情况尚属可以接受的范围,再加上具体事由的细节陈情,也基本印证了“并不是此前出勤情况不好”的说法。这其实就是公开的力量,在以往倒推式追索给公众的印象中,代表委员的缺席情况要比现在公布出来的数据严重得多,主动公开不仅可以起到督促的作用,真的还能够更有利于接受公众监督,起码是澄清了某些不必要的误解。

  平心而论,代表委员职务只是兼职,如何处理其与本职工作关系,长期以来都有各类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曝光缺席者名单,其实只是第一步。所需要思考的,包括但不限于代表委员的其他履职情况,如何更公开,以及怎样确保监督的制度化进行,具体而言,首先应当做、也较容易做到的,便是把这种曝光常规化和制度化,并且辅之以请假或缺席理由的细节核查,以及核查结果的后续公布———是真有理由还是在硬找理由,都是些什么“要务”阻挡了代表委员的按时参会。接下来可以纵深做下去的,当然就是代表委员在保证了出勤之后的真正履职情况:都有些什么提案,又作了哪些发言,以及在会议之外的其他履职调研情况,均有必要尽快突破“花絮报道”的层面,尽可能详尽地向社会公开,接受选民的监督。毕竟,签个名,喊声到,对于再怎么估量都不会过分的神圣权力而言,才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