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苏志佳2月22日在参加“两会”分组讨论时,主动谈起广州公车监管措施。未来,广州市公车将安装GPS跟踪系统和身份识别系统,实行分级管理,经批准非公务用车将采取有偿使用措施,试点单位估算,拟按照每公里1.5~1.7元收费。(据20011年2月24日《北京青年报》)
与有网友认为“用公车有偿私用是一种进步,能有效治理公车顽疾”的看法相反,笔者觉得,用收费的方式来管理公车私用,实质上是一种倒退,是没事找事给自己添乱。公车有偿私用恰恰犯了公私不分的行政大忌,弄不好,就会为公车私用撕开一道新的口子,使其愈加难治。
尽管广州市欲将所有公务车装上GPS展开监督,可以详尽记录行即时车线路轨迹,但是GPS的监测在神奇,也绝对探测不出用车者的私心与鬼把戏。即便谋私者心存贪占公家便宜的心理与算计,就可以找出一万条公车私用的冠冕堂皇的理由,奈你如何?
我国目前公务行政的最大弊端是公私不分,损公肥私,这是公车私用的主要原因。一个人一旦沾上“公家人”的边儿,就会想法把手中权力用得淋漓尽致,似乎与之相关的一切事务都将姓“公”了,公私不分,公私难辨,甚至七大姑八大姨以及八竿子打不着的人,都能跟着沾光。于是,私用公报成为天经地义的事,收费才不正常呢。
更何况,“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日益成为一种习惯文化,社会上一些人群以贪占公物为荣,不以损公肥私为耻。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公费福利保障最丰富、最充足,不仅是一种刻意追求,而且是一种地位炫耀。谁能长期公车私用,谁能天天把公车开回家,停在私宅的楼下门前,那才是有面子,那才是有本事呢。用公车自掏腰包,那才叫窝囊、没本事。
其实,公车有偿私用并不是什么新创造,这一制度都能在各级纪委和单位车辆管理部门现有的相关制度中找到,而实际上则是一纸空文,说做两张皮。如同某些官员台上大讲廉洁奉公,台下大行贪腐一样,根本不兑现,也无法兑现。这与我国现行的公务员福利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相关,更是政治体制改革步伐相对滞后的结果。
制约监督制度形同虚设,公车有偿私用很难不成一本良心账,这也是人人心知肚明的秘密。比如,用车监督信息公开,哪些人公开,哪些人不公开,哪些在内部公开,哪些在社会上公开。对违规使用者的处理,处理谁,不处理谁,怎么处理,都在什么范围处理,这都完全是可以人为操作的,难禁掺私。而且,由于有偿使用,也为管理人员和司机以车谋私提供了方便,会让“人情车”大行其道。现实的情况往往是,记账归记账,收费归收费,至于到底收了谁的,没收谁的。谁的收了全额,谁的象征性地收点,谁的干脆分文未收。收的钱是怎么管的,都干什么了,是怎么花的,统统都是一笔糊涂账。有的收费甚至成为单位的“小金库”资金,形成新的腐败。
还要看到,各级党政机关的公务员大小都握有一定的权力,管理一些下属单位。堤内损失堤外补是其惯用的私用公报伎俩。个人公车有偿私用的开支,很可能通过其管辖的下属单位和企业来报销,无形中增加了企事业单位的经费负担。
我们也不是反对建立公车有偿私用制度,而希望这个制度必须完善配套,既便于有效落实,又能堵住钻缝隙的漏洞。制度的作用是通过其实体性、程序性和保障性的有机结合表现出来的。科学合理、简便易行的制度最具生命力。防止公车私用关键还是在于政府机关建立公交费货币化补偿制度,最大限度地控制公车数量,真正把公车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