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中心风起云涌人才战短兵相接


    随着独资的、合资的、自主的整车,包括零部件研发中心风起云涌,中国汽车产业一场短兵相接、不见硝烟的人才战也拉开了帷幕。

 

    曾采访某研发中心一位核心人才,不日打电话过去,已经到国外的一家车企就职;陈先生是造型专家,才华横溢的大学老师,后来,被北京一家外国设计公司挖走……这样的事例并不鲜见。人才“流来流去”频繁地发生在我们身边。

 

    用什么吸引人才?独资研发中心自有妙招儿:一、待遇;二、发展环境,包括参与全球研发,去国外交流等等。对中国工程师来说,后者的诱惑力更大。做为全球开发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些研发中心吸引人才,多出成果,然后,将这些成果卖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当然,自主品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长春汽车博览会是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车展,据了解,热热闹闹的车展背后,不少国内车企醉翁之意不在酒,前台参展后台洽谈,到长春这个中国汽车产业的诞生地“寻人”。

 

    人才是一切的基础,当我们兴奋于中国汽车产销从1000万辆走向2000万辆,当我们已经具备足够的实力到国外去买技术、买工厂的时候,也许我们在人才方面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当然,应该以开放的态度看待人才流动。人才流向独资研发中心,一方面对自主品牌是一个遗憾,另一方面,这些研发中心的成立又在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人才是流动的,可以流出去又可以流进来,而且,经历了全球研发的锻炼,就象球星去国外俱乐部打过球一样,经验会更加丰富,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够的引力去吸引人才回到自主车企。

 

    应该看到,人才流动恰恰体现了中国汽车产业的进步。首先,正常的流动,不应该以各种理由人为地去阻止,市场经济也要允许人才走向市场。当然,涉及企业机密、知识产权则是另外一回事,这需要企业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第二、要给人才足够的待遇,更重要的是适宜的发展环境、营造健康的文化,人才在缺少水、雨露的环境下转投他处,则不单单为了待遇而是生存,这是企业的悲哀,也是人才的不幸。还有,依据汽车产业的特点,人才的概念相当地宽泛,除了设计师,还包括高级技工、职业经理人……其中有些人才是不发光的却是企业的宝贝,这也使人才争夺战变得错综复杂。

 

    高速发展的中国汽车产业是各类人才的苗圃,更要成为其发挥才干的乐园。总之,人才是产业的发动机,是核心动力。切记:以人为本!

                   (蓝畔)(独家供稿新浪,新浪汽车博客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