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沃斯,四十一载为世界立言
郇公弟于瑞士达沃斯1月28日
每年夏天,大马哈鱼都会排除万难,从大海洄游到自己出生的淡水河中,完成婚配繁育。每年冬季最冷的时候,都有一群全球顶尖人士经过数十个小时的舟船颠簸,辗转到瑞士一个雪山上的小镇,住在拥挤窄小的房间里,度过充满高密度谈话、疲倦的五天。
从苏黎世出发,火车渐渐驶离喧嚣的都市,进入大雪覆盖的重重深山,时而在隧道穿梭,时而在山腰蛇行,窗外是白茫茫的积雪和黑压压的松林。不到
今年从这条山路来到小镇的,包括了梅德韦杰夫、默克尔、萨科齐等30几个国家元首,比尔·盖茨、索罗斯、米塔尔等1400多位商业领袖,还有8位央行行长、220位媒体高管、200位学者,甚至包括了20位宗教领袖。
这个独具魅力的小镇,就是达沃斯。达沃斯论坛,在过去41年里,一直都是世界主流思维的风向标;41年里,致力于为世界立言,改善世界状况。
1971年,31岁的瑞士商学院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发出倡议,在滑雪胜地达沃斯组织“欧洲管理论坛”,当年就号召了400多名企业家和学者参与。1987年,重被命名的“世界经济论坛”致力于“致力于改善世界状态”,至今每年的年会都汇集近百个国家的两千多名政界、商界、学界、媒体界乃至天文界、演艺界领袖力量,在这里共同进行头脑风暴。
这里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在这里,1988年刚刚结束战争的希腊与土耳其领导人第一次坐下来会谈。也是在这里,1992年南非最后一任白人总统德克勒克与第一位黑人总统曼德拉首次并肩而坐,此后两人因废除种族隔离共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这里是一个创造思想的地方。“全球化”“企业公民”“环境保护”等概念,大都是在这里率先提出来的。论坛发展壮大,正是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西方企业的全球化浪潮,跨国巨头们在这里商讨他们的国际战略,如今达沃斯也成为了“全球化”的一个符号、一个隐喻。自九十年代达沃斯再度将目光转向企业的社会责任,继续引领全球企业家新思维。
如果不是达沃斯创造了历史,那一定是历史创造了达沃斯。进入21世纪,从达沃斯论坛历年的主题,世界经济、政治的发展脉络更是清晰可见。2000年千禧之间,论坛设定主题“新开端、新思路”。2001年会议则主要是围绕网络泡沫的破灭展开讨论。
“2002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但那一年的达沃斯论坛却没有雪。在“911事件”发生后,2002年达沃斯论坛历史性的移师美国纽约举行,借以安慰受到极大惊恐的纽约市民,这也是论坛41年历史上唯一一次在瑞士以外的地方举行。
达沃斯引领世界思维,部分原因在于“达沃斯预言”屡显奇效。危机四伏的美国经济成为2008年论坛讨论的核心话题,无心插柳,当前9月雷曼兄弟破产最终导致危机爆发。2009年在美国债市一片哀鸿的情况下,达沃斯论坛关于中国经济率先回暖的论断再次得以验证。在2010年的论坛上,当金融大鳄索罗斯和“末日博士”鲁比尼同时向欧元发出警告时,如果你当作耳旁风,可能你错过的不仅仅是一场“头脑风暴”,更可能是你账户中的个人资产遁于无形。
人生四十不惑,达沃斯论坛自诞生之日起却已显“不惑”境界。施瓦布为达沃斯设定的成功密码就是,“这里并不制定决策,我们重在推动对话,推动理解”,达沃斯论坛秉持 “平等”“非正式”“发人深思”三大价值观,重在建立“各利益相关方”的平台。在达沃斯,国家元首、世界首富只身前往,各界精英们拿杯酒一聊两三个小时。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全球各界领袖激动不已,思想火花相互激励迸发,集体智慧的成果,在数十年内引领着世界主流思维。(完)
我最近在玩和讯微博,很方便,很实用,你也来和我一起玩吧!
去看看我的微博吧!http://t.hexun.com/5588064/defaul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