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编辑:汽车自修室
由《汽车自修室》从成千上万篇行业文章中,精挑细选而出。希望它们能成为我们汽车行业的精神大餐。
城市治堵
1.
《为“摇号”有必要区县增设交通委吗》
2. 《治理城市“拥堵” 不能选择性“国际接轨”》张少华 广州将“借鉴新加坡和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调节车辆数量的经验,研究提出符合广州实际的调节交通拥堵费的时段、范围、定价基准和收费形式,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但应当看到,新加坡、伦敦对进入城区核心地段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是有强大的公共交通替换功能予以强力支撑的。
3. 《治堵或添寻租温床 更有人认为“寻租”已起》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秋凤 北京治堵开启的可谓是百姓需求与政策限购的“新一轮博弈”过程。过往的事例让很多人相信,有博弈、有出问题的可能,就有能解决问题的利益机会,也就有所谓的“新兴行业”诞生。也正因如此,更多人担心,摇号不仅结束不了“特权阶层”的存在,还会给“权力寻租”和“黄牛党”留下可乘之机,甚至有人担心,一个新的寻租温床正在形成。
4.
《北京1223效应》汽车公社
5.
《跳出汽车行业看“治堵”汽车业调整势在必然》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
6.
《没有公平的治堵难有效率》京华时报
7. 《户籍成为购车“门槛”是社会的倒退》宋成会 限制外地人购房,限制外地人受教育的权利,限制外地人就医的权利,限制外人就业的权利,限制外地人购车的权利……当所有事物产生矛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限外”,如果哪天北京的粮食不够吃了,就限制外地人不得在北京吃饭,把外地人全赶离北京。
高速收费
8. 《忙活8个月反而倒贴300多万过路费说明什么》张少华 一些公路收费站的收费持续期,不仅超过了当初经测算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收费年限,而且还违反了当地政府原本批准的收费年限。公然把已经成为“公共资源”的道路,继续作为自己的摇钱树。
9.
《审视天价过路费 运输高成本扼杀国民经济》京华时报 作者:余丰慧
10. 《中国收费公路模式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马光远 主要依靠贷款修路,并通过收费的方式还贷的公路建设模式具有先天性的弊端。公路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建设资金也应该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修路是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政府最本职的工作之一。
11. 《天价过路费背后的强盗逻辑》江南小宋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介绍,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我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这样一来,中国的高速公路需要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的税收都花到收税人身上了,而不是纳税人身上。
公车
12. 《公车为谁而转民众有权知晓》广州日报 马红漫 当下,公车不仅有名副其实的“公务使用车”之职,还经常被既定领导与司机私用。而且,在部分“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士看来,公车还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品。而公车监管制度总体弱化,更助长其沦为官场腐败的重灾区。
13. 《官员失去公车,社会将会怎样?》傅雪峰 假设领导挤公交车。每天披星戴月还总迟到,挤个半死还总是误了饭局,挤不了几天,他就会痛下决心出台真正的“公交优先”方案;假如领导骑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天吃着汽车尾气,眼睁睁地看着对面就是过不去,动不动就绕行几公里,骑不了几天,他就会痛下决心推广“优待骑行计划”;假如领导开私家车。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比在饭店的时间还多,他难免心有不甘、痛定思痛,开始静下心来全盘考虑汽车社会的发展大计。
14.
《多国官员公车私用后果及公车管理措施》广州日报
产能
15. 《是谁导演了产能过剩?》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试想,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想乘胜追击——投放车型、增加产能、扩张渠道,这原本就是一条十分合理的发展轨迹,突然,限制消费的大刀砍下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如此一来,已经规划好的产能怎能不出现巨大放空?汽车企业在规划产能之前是不是该去看算命先生?
电动车
16.
《艰难起步新能源车规划争议中再度推迟》中国经营报
17. 《2000亿补贴电动车会不会打水漂?》傅雪峰 只要是戴顶电动车的“绿帽子”,就有可能从有关部门申请到专项资金的补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电动车的怪现象,各汽车厂商、科研机构如大跃进一般纷纷宣布上马电动车项目,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虚构中的成果和成品车一大堆,路上就是见不到一辆。
18.
《发展新能源汽车只争朝夕》中国经营报
19.
《都是“零污染”惹的祸》中国工业报
经销商
20.
《再见!“国美式经销商”》汽车公社
车企
21.
《大众汽车公司:大哥应该怎么样当?》汽车公社
其它
22. 《“不老”程远 乐当老愤青》广州日报 王灿彬 “程老师!”几乎每一个汽车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厂家的“一把手”都会第一眼认出程远,并热情地上前握手。在全国范围内,能享受这一待遇的记者屈指可数,他的这一待遇不是因为年龄最老(65岁),也不是因为其所在的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的平台多强,也不是因为总监这一职务多高,而是一篇篇出色的报道使其成为业界真正的“大腕”。当然,他也曾因为报道踩了地雷,离开了原有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