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20111月汽车行业优秀文章

编辑:汽车自修室

由《汽车自修室》从成千上万篇行业文章中,精挑细选而出。希望它们能成为我们汽车行业的精神大餐。

 

城市治堵

1.   为“摇号”有必要区县增设交通委 新京报  魏英杰  各区县交通委如果只处理从窗口申请的市民,那专设一个新部门的必要性就有待商榷。如果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工作要做,那自然可以增设部门,但也应按需设岗,不能借“摇号”之机,滥设岗位,浪费财政。

2.   治理城市“拥堵” 不能选择性“国际接轨”》张少华  广州将“借鉴新加坡和伦敦通过征收交通拥堵费调节车辆数量的经验,研究提出符合广州实际的调节交通拥堵费的时段、范围、定价基准和收费形式,对可能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但应当看到,新加坡、伦敦对进入城区核心地段的私家车征收“拥堵费”,是有强大的公共交通替换功能予以强力支撑的。

3.   治堵或添寻租温床 更有人认为寻租已起》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王秋凤  北京治堵开启的可谓是百姓需求与政策限购的新一轮博弈过程。过往的事例让很多人相信,有博弈、有出问题的可能,就有能解决问题的利益机会,也就有所谓的新兴行业诞生。也正因如此,更多人担心,摇号不仅结束不了特权阶层的存在,还会给权力寻租黄牛党留下可乘之机,甚至有人担心,一个新的寻租温床正在形成。

4.   北京1223效应》汽车公社  付辉  中国的汽车消费者催生了新兴的税收市场。只要有手握权柄,能出台政策,就可以从中国的汽车消费者身上获取回报率极高的收益。

5.   跳出汽车行业看治堵汽车业调整势在必》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总监  程远  如果只是站在汽车行业的立场,当然是汽车发展速度越高越好,车子卖得越多越好,管他生后洪水滔天。但如果跳出汽车行业,从宏观经济的角度,从全社会角度考虑,就会看到,拥堵使汽车的方便、快捷、舒适的优势几乎丧失殆尽。

6.   没有公平的治堵难有效率》京华时报  特约评论员  乔子鲲  以效率为导向的改革,如果忽略了公平,最终也会变得没有效率。就交通领域而言,没有公平的治堵也难有效率。因为,没有顾及公平的决策,实现决策目标必然存在短板或漏洞,导致决策失效或半失效。比如,采取征收拥堵费或提高停车费之类的经济手段,听起来能平抑中心城区、拥堵地段的车流,但在实际中公车“不差钱”,反正都能报销,停车费、拥堵费之类的你就是每小时收上百元,公车也照停、照行不误。

7.   户籍成为购车“门槛”是社会的倒退》宋成会  限制外地人购房,限制外地人受教育的权利,限制外地人就医的权利,限制外人就业的权利,限制外地人购车的权利……当所有事物产生矛盾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限外,如果哪天北京的粮食不够吃了,就限制外地人不得在北京吃饭,把外地人全赶离北京。

 

高速收费

8.   忙活8个月反而倒贴300多万过路费说明什么》张少华  一些公路收费站的收费持续期,不仅超过了当初经测算收回投资并有合理回报的收费年限,而且还违反了当地政府原本批准的收费年限。公然把已经成为“公共资源”的道路,继续作为自己的摇钱树。

9.   审视天价过路费 运输高成本扼杀国民经济》京华时报 作者:余丰慧  交通运输业存在的高收费、高额罚款、高油价、高腐败成本等问题正在扼杀两头:初级产品生产者和最终消费者,盘剥了终端产业的利润,恶化了分配关系,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10.  中国收费公路模式已经走到历史的尽头马光远  主要依靠贷款修路,并通过收费的方式还贷的公路建设模式具有先天性的弊端。公路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应该主要由政府来提供,建设资金也应该主要依靠政府来提供,修路是古典经济学家眼中政府最本职的工作之一。

11.  天价过路费背后的强盗逻辑》江南小宋  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介绍,美国政府财政开支的73%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公共产品,行政开支只占10%,而我国政府开支只有25.5%用于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教和科研事业。这样一来,中国的高速公路需要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的税收都花到收税人身上了,而不是纳税人身上。

 

公车

12.  公车为谁而转民众有权知晓》广州日报 马红漫  当下,公车不仅有名副其实的“公务使用车”之职,还经常被既定领导与司机私用。而且,在部分“官本位”思想严重的人士看来,公车还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品。而公车监管制度总体弱化,更助长其沦为官场腐败的重灾区。

13.  官员失去公车,社会将会怎样?傅雪峰  假设领导挤公交车。每天披星戴月还总迟到,挤个半死还总是误了饭局,挤不了几天,他就会痛下决心出台真正的“公交优先”方案;假如领导骑自行车。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每天吃着汽车尾气,眼睁睁地看着对面就是过不去,动不动就绕行几公里,骑不了几天,他就会痛下决心推广“优待骑行计划”;假如领导开私家车。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比在饭店的时间还多,他难免心有不甘、痛定思痛,开始静下心来全盘考虑汽车社会的发展大计。

14.  多国官员公车私用后果及公车管理措施》广州日报  熙怡  德国前卫生部长乌拉·施密特的公务车被揭发在度假地失窃,令她本人政治前途尽毁。

 

产能

15.  是谁导演了产能过剩?》中国经营报  周树远  试想,经过两年的快速发展,任何一家汽车企业都想乘胜追击——投放车型、增加产能、扩张渠道,这原本就是一条十分合理的发展轨迹,突然,限制消费的大刀砍下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戛然而止。如此一来,已经规划好的产能怎能不出现巨大放空?汽车企业在规划产能之前是不是该去看算命先生?

 

电动车

16.  艰难起步新能源车规划争议中再度推迟》中国经营报  寇建东  余跃  科技部部长万钢曾提出,如果超常发展,中国新能源车在2012年的市场份额要达到10%。相比科技部的乐观,主管新车审批公告大权的工信部则显得保守了许多。20101月,苗圩曾表示,2020年以前真正所谓的新能源汽车的销售,只会占整个汽车销售量很小的比例。

17.  2000亿补贴电动车会不会打水漂?》傅雪峰  只要是戴顶电动车的绿帽子,就有可能从有关部门申请到专项资金的补贴。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电动车的怪现象,各汽车厂商、科研机构如大跃进一般纷纷宣布上马电动车项目,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虚构中的成果和成品车一大堆,路上就是见不到一辆。

18.  发展新能源汽车只争朝夕》中国经营报  寇建东  在《规划》意见稿中同样明确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其中,明确了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情况,对新能源汽车免除现行的限号行驶、牌照拍卖等限制政策。不过,北京刚刚出台的治堵令对新能源车一视同仁”——这是中央政策与地方政策相矛盾的最好写照。而一旦国内其他城市效仿北京,那么《规划》中的这所谓支持条款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19.  都是“零污染”惹的祸》中国工业报  管学军  近年来,每每提到电动车,很多人会将其冠以零污染的绿帽子。真的零污染吗?是的,因为电动车没有尾管,所以排放是零污染。但是,电瓶生产过程中呢?安徽儿童血铅超标事件就是一个血淋淋的案例。

 

经销商

20.  再见!“国美式经销商”》汽车公社  李潮  一位上海通用经销商投资人告诉记者,通用早已有不成文的规定:一旦经销商集团上市,旗下的通用4S店必须退出。因此,中升集团上市后,其在东北的几家别克、雪佛兰4S店的授权都已被上海通用收回,由原属中升集团转为被上海绿地集团接手。

 

车企

21.  大众汽车公司:大哥应该怎么样当?》汽车公社   卫金桥、吴乐晋  在其他市场上,大众顶戴新技术这个头衔,可谓当之无愧。但是在中国,大众一边继续享受着这个光环,一边用70%的、新技术含量极低的老车型来取悦观众。这好像一边出售着号称最正宗的欧洲芭蕾舞门票,一边在演出中混杂些秧歌元素。

 

其它

22.  “不老”程远 乐当老愤青》广州日报  王灿彬 程老师!”几乎每一个汽车新闻发布会的现场,厂家的一把手都会第一眼认出程远,并热情地上前握手。在全国范围内,能享受这一待遇的记者屈指可数,他的这一待遇不是因为年龄最老(65),也不是因为其所在的中国经济网汽车频道的平台多强,也不是因为总监这一职务多高,而是一篇篇出色的报道使其成为业界真正的大腕。当然,他也曾因为报道踩了地雷,离开了原有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