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下葬时间在公元前433年左右)出土的一件衣箱的漆箱盖上,绘有一幅彩色的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大个“斗”字,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显然,画中的“斗”字即北斗星,它位居中央地位乃是古人崇拜北斗的表现。在二十八宿文字圈的东侧绘有一龙,西侧绘有一虎,这与古人所说东方苍龙、西方白虎正好对应。这是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将青龙、白虎与二十八宿、北斗配合在一起的实物,也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关于二十八宿的最早文字记载。斗字的写法非常夸张,某些笔画被故意拉长。被拉长的笔画分别指向四象的心、危、觜、张等4个中心宿。强烈地表达了北斗与四时的对应关系。

随县曾侯乙墓漆箱
四分与北斗的结合,诞生了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是根据斗柄指向与四季关系在星空背景的推算位置。
《鹖冠子》云“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夏小正》云“正月初昏,斗柄悬于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用北斗历法判断季节。
根据《尧典》记载,当时的天文历法官是羲和,他的工作是“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羲和有四个助手:
羲仲的主要工作是:“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意思是在日夜长度相等的时候,名叫“鸟”的恒星即柳、星、张三宿,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春分的节令,也是鸟兽交尾繁殖的季节,民众要及时把公的母的幼的鸟兽分别照顾好。
羲叔的工作是“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厥民因,鸟兽希革”,意思是在白天最长的时候,名叫“火”的恒星即大火星,大火星源于生产农业活动,耕地第一步就是放火烧荒。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夏至的节令,鸟兽都在蜕去厚厚的毛绒,民众要把饲养的鸟兽迁移到凉爽的高地。
和仲的工作是“宵中,星虚,以殷仲秋,厥民夷,鸟兽跣”,意思是在夜晚与白天时间相同的时候,名叫“虚”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秋分的节令,鸟兽长出了新的毛羽,民众要把饲养在高处的鸟兽迁移回平原的地方。
和叔的工作是“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奥,鸟兽绒毛”,意思是在白天最短的时候,名叫“昴”的恒星正好出现在夜空,这就是冬至的节令,鸟兽长满了厚茸茸的细毛,民众也要居住到保暖的深室之中。
也就是说,中国人在帝尧时代,已经能够根据鸟、火、虚、昴四颗或四组恒星在天空中的位置,来判断四季的更替,并指导民众的生产和生活。
二十八宿最早起源于中国古老的北斗历法。
北斗星由天枢、天旋、天机、天权、玉衡、开阳、摇光等七星组成,运转于北极星周围。其中,天枢至天权四星为魁,玉衡至摇光为杓。
《史记?/span>天官书》:“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这是说,杓连角宿,衡指斗宿,魁枕参宿。北极星和北斗七星异常明亮,非常引人注目,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观测到,所以成为我国古代天象观测最早选定的座标系。北斗犹如“帝车”,《史记?天官书》曰“运行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北斗七星也用于夜间计时,每转30度即为一个时辰。
《尚书?舜典》称 “璇玑玉衡,以齐七政”,意思是用北斗七星调和日月五星的运行周期。